第276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有權必定有利,有利爭必隨之。
因此北大馬上就分出“英美派”與“法日派”兩大系,結成團體明爭暗鬥。
比如校方要請一位教員,而擬請者為留學英美的,法日派必定提出一個他們的人要求同時透過;若法日派先提人選,英美派亦必以牙還牙求得平衡。
而“法日派”又被稱為“太炎門生”,因為他們之中很多出自章太炎門下,可想而知,其中又以浙江人居多。
於是周氏兄弟這兩位留過日的紹興人不可避免地成了“法日派”。而他們兩兄弟聚居的八道灣也成了此派人物的聚會場所。
陳西瀅這位留英博士自然是根正苗紅的“英美派”。不過“英美派”裡面還分為英派和美派。
“英派”經常出入的是東吉祥衚衕,因為那裡有王世傑、李四光、丁西林這三位留英好友一起借住在這裡。這一派後來成了“現代評論派”的主力。
“美派”首腦自然是胡適之,他一開始居住在南緞子衚衕,1920年天魔傳人還給這個地址寫了一張明信片。後來他搬到了鐘鼓寺。
他的住所當時是高朋滿座,“幾乎沒有坐處”,成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會所。
當然啦,這三派中人沒有那麼壁壘分明,遊走三方的大有人在。英美兩派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過文人相輕的慣例,再加上北大內部的利益之爭,“英美派”和“法日派”的關係真的不咋地。
英美派的刊物有《現代評論》、《晨報副刊》,法日派刊物則是《語絲》、《京報副刊》。兩派刊物對著擂鼓搖旗互罵。所罵內容,只有北大中人知曉,外人卻莫名其妙。
所以陳魯之爭確實是理念之爭,但是也涉及到兩派人物的私怨。只不過陳西瀅切入點太差了,魯迅的戰鬥力又太強,最後“失道者寡助”,這才大敗虧輸。(註釋2)
袁燕倏肯定懶得摻和這種破事,反正他不準備去北大廝混,找機會當個客座教授裝個逼就好了。
他心說,你老兄自己要作死,老子也管不著不是。咱們就當個泛泛之交得了。
倒是“我的朋友徐志摩”是不是要挽救一下呢……
“鴻漸,通伯。你們兩位在這兒呢!”
剛想到這個問題,我們的袁大師就看到他的“我的朋友徐志摩”興沖沖地走了進來。
…………………………
註釋1:王世傑(1891年1981年)就是1945年後簽訂《中美友好通商條約》和《中蘇友好條約》的那位外交部長。
一位職業外交官能有在這兩份“著名”條約上簽字的兩次“殊榮”,也算不虛此生。
註釋2:這些史料摘自《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
有興趣的病友可以弄一本看看,很是因吹斯聽。
。
第二百八十四章 獅子吼 中
本章副標題:袁氏棒喝,徐張婚變。
…………………………………………
“鴻漸,通伯。你們兩位在這兒呢!”
“森,你來了啊。坐。”
我們的袁大師掏出一支雪茄道:“正宗古巴貨,來一根?”
徐志摩接過來笑著說道:“鴻漸兄,你如今也是鳥槍換炮了,都抽上古巴雪茄了。”
“呵呵呵……”袁燕倏也笑了起來,調侃道,“森,你在美國時候還在吃橡皮糖,如今來英國倒是抽上土巴菰了。你不是鳥槍換炮,而是長大成人啊。”
“哈哈哈……”
三人同時放聲大笑。
徐志摩撓了撓頭辯解道:“這怎麼能一樣呢?我在美國的時候還是一個不含糊的草包,根本一竅不通,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