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捉刀文字被傳了出來,人雖在金陵,名氣卻傳遍了朝野。

一篇文字居然能擺平了阮大針的控告,使得文廟事件平息了下去,使得皇帝大為感動,批駁了幾位親貴保奏阮大針復起。

請求賜書者有,一道傾慕者更多,吳次尾是老實人,無法老起臉皮來扯謊,乾脆把侯朝宗給咬了出來,把麻煩推給朝宗去。

這些麻煩在朝宗應付起來是十分輕鬆的,他翩翩風釆,得體的談吐,淵博的知識,精闢的見解,使得每一個來訪的人都萬分的傾折。

他的關係也就更好了,許多東林前輩對他都十分的推崇,有人向他求詩,也有人向他求字。

朝宗高興時塗幾筆,得者視同拱璧,不好意思送潤筆之資,只有變個名目送,上一筆志禮,數目自然也要高出一般的潤酬。

一個多月下來,他是名利雙收,囊中也有了幾個,日子過得好了,他自然也是捨不得走。

更使他留連的自然還是金陵的綺情。

香君的柔情萬種,妥孃的熱情如火,這兩個人都是秦淮河上的翹楚堪稱人間絕色。

她們不但是美,而且豔,因為她們出身在歌舞之冠的秦淮舊院,自然也比一般的女孩子懂得風情,更難得的是她們懂得詩,讀過書,能吹能唱,懂得生活情趣。

還有卞玉京、李貞娘等、這些都是秦淮名姝,豔絕一時的,能整天盤桓在一起,這種生活連神仙都比不上,這叫初嘗得意的侯朝宗怎麼捨得走呢?

不但他捨不得走,其他的人也不肯放他走,因為他的加入,使得復社的聲勢日壯,復社的言語也更有力量,他們不是朝廷的言官,但是他們的話卻比言官更有力量,他們把評彈的目標放在那一件事情上,當局就會注意那件事,目標放在那個人身上,也一定使那個人怵然不安,他們不但代表了士林的清議,也代表了廣大的民意。

第二十七章

這是讀書人最活躍的一個時代,也是知識份子真正能發揮他們影響力的時候。

造成清流與民意受到重視,最重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朝廷的時局動盪不安,流寇越鬧越兇,越剿越多,那是一個很巧妙的惡性迴圈。

為了要剿匪,就必須要起動大批的軍隊,籌措大筆的軍費,因而就必須要增加百姓的稅捐。

練兵要錢,加徵練餉,遼東御清要錢,又徵遼餉,這一重又一重的餉,使得原本窮苦不堪的百姓更窮了。

只要加上一點點的天災人禍,他們就無法生活下去,老弱的活活餓死,少壯的一半被徵去當兵,或是被拉去作軍夫,還有一半,則流落逃亡,逼得沒辦法,挺而走險淪為盜賊,由小股合成為大股,終於又成為一股新的流寇。

這中間當然還有人為的因素,皇帝昏庸無能,權臣把持朝政,將帥跋扈驕橫,官吏貪墨,這些因素加在一起,終於使得天下大亂。

南京的日子過得安寧,其他的地方卻像是一鍋沸騰的水。

終於,一個石破天驚的傳來,使得紙醉金迷的南京為之醒覺了。

米脂地方的流寇大頭目由山西破居庸關,直迫京師,由於那些京中大員的昏蒙,以及昧於軍務,賊兵的先鋒部隊已經到了平則門,離京師竟不過十幾裡地,朝廷居然還不知道訊息。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太監曹化淳開了彰儀門,放進賊兵,思宗崇禎在煤山自縊。

結束了這個二百七十七年的王朝。

好在思宗在京師陷落的前一天,已經把幾個王子都送了出去。

潞王朱常芳、福王朱由崧先後避亂到了淮安。

京師雖然陷賊,但國脈猶存,江南仍然在大明將帥的掌握中,這幾十萬的雄兵,仍然可以一戰,作匡復的準備。

只是國家不可一日無君,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