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沉默不語的張作相和榮臻二人時,張學良又努力把那衝動壓住。他現在是東北軍最高掌權者,他的一舉一動都要經過全面慎重地考慮,而眼前這兩人在張學良眼中都是思慮周詳的人,他們的一件事必須要聽的。

張學良強按耐住心中的衝動,看著沒有表態的榮臻和張作相,猶豫了一下說:“文戈在信中說,日本人很可能要在東北挑起戰爭,這件事你們怎麼看?”

在東北軍中,張作相有頭腦、有涵養、有氣節,待人謙和,平易近人,無不良嗜好,在奉系集團中德高望重,有忠厚長者之稱。當然,因他過於謙和,不爭強鬥勝,也有許多人對他的看法正好相反。

張作相一向認為,東北軍應“固守關外,將養生息,訓練士兵,擴充實力。”,那才是東北軍生存發展的根本之道,完全不應該再來趟關外這潭渾水。

對於日本人這個硬闖進家裡的惡鄰,還是要向張作霖那樣,既然現在無力把他趕出去,那就要先不過分刺激他,免得他藉機撒潑耍賴,讓家裡損失更大。

不過也同樣不能一味遷就他,以免他坐大,最後把自己這個主人擠出家門。對付日本人,那是要等自己足夠強大時,才和他攤牌,甚至拼命的。

因此,張作相在兩次擔任吉林省政府主席期間,就是抱著如此的態度,在小事情上,寧可讓百姓吃點小虧,也儘可能地不和日本人發生衝突,可在關乎東北利益的大事上,也決不妥協。

比如在修建吉海鐵路這件事上,他就堅決頂住日本人要貸款或參股的的壓力,堅持使用自有資本和民間資金修建。

自1924年4月,張作相就任吉林省督軍兼省長以來,在他主政吉林的七年多時間裡,深得民心。他上任後,大力選拔優秀人才,澄清吏治。打擊匪患,保境安民。積極整頓財政稅收,使過去歷年虧空的財政得以盈餘,且年年收入均有增加。

張作相對鴉片的種、運、售、食皆嚴厲查禁,使吉林全境免受鴉片之害。張作相將盈餘的財政收入用於公益事業建設,修築全長200公里的吉林至海龍的鐵路,修建自來水廠、修築省城吉林的江堤和柏油馬路,發展全省的中小學教育事業,並創辦了吉林大學,張作相自兼校長。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他“將養生息,擴充實力。”來行事的。

正是本著這個宗旨,這次張學良出兵關外,他就曾極力阻止。

無奈張學良堅持,畢竟張學良現在是東北軍的最高領導人,最後他也只好同意。可現在如果再從東北調兵,那可就把東北的精銳快要調空了,這可就徹底同他固守關外的主張大相庭徑了。

不過,張學良最看重的王樹常和于學忠這兩員親信大將都同意出兵,他也不好貿然反對,索性就來個徐庶進曹營,坐在那裡不出聲。

榮臻則是很擔心東北會出事,對東北的情況他是最清楚的,他很同意宋哲武關於日本人要在東北挑起戰爭的判斷。榮臻認為,日本人現在的所作所為,絕對是想要挑起事端,以便找到藉口,藉以發動一場戰爭,最後好逼迫張學良送給他們更多的好處,在東北取得更大的利益。

這個時候,如果還從東北調兵入關,而不加以防範,實在是很危險。不過,有王樹常和于學忠這兩個張學良在軍事上的左膀右臂先行提議,他這個參謀長也不好馬上就明確反對。

不過,他畢竟是東北軍參謀長,不可能像張作相那樣裝糊塗,他有責任提醒張學良。

榮臻仔細斟酌了一下,看著張學良,擔心地說:“副司令,我懷疑萬寶山事件就是日本人在背後支援的,他們的目的就是想要把事情鬧大,好在熙洽這件事處理的還不錯,很快把事情控制住了,讓日本人沒有找到擴大事態的藉口。”

“不過,這次關玉衡秘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