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的。
另一可能招致反對意見的是我將人類的婚姻描述成共同撫育後代的夥伴關係,因為多數孩子從母親那裡得到的親情多於從父親那裡的所得。儘管在傳統社會中,未婚母親成功地養育孩子是非常困難的,但在一些現代社會中,未婚母親在成年人中佔了顯著的比例。不過一般情況仍然是:多數人類的孩子能夠從他們的父親那裡得到照顧,比方說照料、教育、保護、食物供給、住處和金錢。
所有這些人類性活動的特徵——長期的性伴侶關係,共同撫養後代,與其他成雙作對的性伴侶比鄰而居,私下性交,隱蔽的排卵期,女性對性接受度的延長,為了樂趣而性交,女性的絕經期——構成了我們人類假定為正常的性活動。在讀到海象、袋鼠或者猩猩與人類截然不同的性習慣時我們感到新奇、好笑或者厭惡,它們的生活對我們而言是怪異的。但這顯然只是物種歧視者的觀點。以世界上4300種其他哺乳動物的標準,即便只以我們的近親類人猿(黑猩猩、矮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的標準衡量,我們人類自己的性行為才是怪異的。
可是,我仍然比動物中心主義者狹隘,我落入了更狹隘的哺乳動物中心主義。是否用非哺乳類動物的標準來衡量,我們會顯得正常一些?其他動物比起哺乳動物來確實存在著更廣泛的性和社會活動的模式。與多數哺乳動物的幼畜只有母親照料而沒有父親照料相反,有一些物種如鳥、青蛙和魚只有父親獨自撫育後代;有一些深海魚類,雄性寄生或附屬於雌性的身體,與之融為一體;一些蜘蛛和昆蟲的雄性甚至在交配後立即被雌性吞噬。與人類和其他多數哺乳動物反覆繁殖不同,紹魚、章魚和許多別的動物採用的是被稱作大爆炸式的繁殖,或者是一次性產卵:只繁殖一次,接下去便是按計劃死亡。有一些物種如鳥類、青蛙、魚和昆蟲(及一些蝙蝠和羚羊)的婚配方式是集中在“單身男女俱樂部”——一個習慣場所,被稱作繁殖地。許多雄性安營紮寨,爭取來訪雌性的注意,每一個雌性選擇一個配偶,經常是同一個優秀雄性被許多雌性先後選中,與它交配,然後雌性離去獨自養育後代,無需雄性協助。
在其他一些動物中,有一些物種的性活動在某些方面可能與我們人類相似。多數歐洲和北美洲的鳥類至少在一個繁殖季節成雙成對(有時候是終生),父親與母親一起哺育下一代。與人類不同,多數種類的鳥類成對佔有獨立領地,但多數海鳥卻像人類一樣,一對對靠得很近地集體繁殖。可是,所有這些鳥類與人類不同,它們的排卵期是明顯的,雌性接受性行為總是發生在排卵期前後的易受孕期。性不是為了娛樂,配偶間的經濟合作也很薄弱或者壓根兒沒有。矮黑猩猩(矮種黑猩猩)與人類在後者的很多方面相似或接近:雌性對性的接受能力在發情期的幾個星期中一直延續著,性主要為了取樂,在群體中的許多成員間存在經濟合作。可是,倭黑猩猩仍然沒有人類的契約或配偶關係,沒有人類掩飾得很好的排卵期及人類父親對後代的承認和照顧。多數或者說所有這些物種都不同於人類,沒有一個準確定義的雌性絕經期。
因此,即便是非哺乳動物中心主義的觀點也強化了狗的想法:人類自己才是怪異的。我們驚訝於孔雀和袋鼠的怪誕行為,但實際上這些物種的行為完全在動物的變異範圍中。物種歧視的動物學家闡述為什麼非洲果蝠會形成它們的繁殖地婚配模式,可是最最需要解釋的是我們自己的婚配模式,為什麼我們人類會進化成如此不同尋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