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彙”的多樣性和新奇性,而非尋求與一個所謂客觀存在的終極實在或價值相符合。在生活實踐的意義上說,這也就意味著尋求道德的多樣性和生活信念、生活方式的新奇性。無論就創造私人的“終極語彙”還是就尋求生活信念、生活方式的新奇性而言,都只是一種詩性的(純屬私人自己創造來為自己所用的)語言遊戲,有如小說家運用的敘事技巧。敘事技巧的繁複和多樣,正好表達個人道德生活的繁複和多樣。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終極語彙,為確定無疑的道德判斷提供的尺度就僅是私人有效的,為穩定的道德狀態提供的依靠也是私人化的,道德的模稜兩可狀態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由此可以看到小說與個人的道德生活的直接關係,羅蒂對“文學”定義的重新描述把這種關係講得很清楚: 只要一本書有可能具備道德相關性——有可能轉變一個人對何謂可能和何謂重要的看法,便是文學的書。這與此書是否具備“文學性質”毫不相干。現在文學批評家不應該再從事所謂“文學性質”的發現和闡述,而應該建議如何修正道德楷模和顧問的準則,建議如何緩和與傳統的張力,或如有必要,加劇這些張力——來促進人們的道德反省。 基督教倫理是歸罪的道德? 耶穌告誡人不可自居為別人的道德法官: 不要評斷人,上帝就不評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上帝就不定你們的罪;要饒恕人,上帝就饒恕你們。(《路加福音》,6:37) 人為什麼不能當別人的道德法官?耶穌講的道理好簡單: 瞎子不能領瞎子的路;如果這樣,兩個人都會掉進坑裡去。(《路加福音》,6:39) 人在道德上根本就是一個瞎子,怎麼可以成為另一個人的道德指引? 那句在妓女面前“誰可以扔石頭?”的質問,就是對人間的道德法庭的否定。基督信仰否定個人具備自己的“終極語彙”的可能性,承認生活世界中道德的模稜兩可,看到道德律法主義的悖謬。人應該是道德的人,這是人世間的群體生活習傳倫理的規定,並不是基督的上帝信仰的規定。基督的上帝不是道德的律法神,而是看顧無法完全做到純粹道德、總是有欠負的人的天父。但基督信仰並不以為,人就可以自己為自己創造“終極語彙”,在道德的模稜兩可中心安理得地沉醉。神義論的自由主義倫理是在道德的模稜兩可中“終究意難平”,在“終究意難平”中唯有信靠基督的上帝,他給在道德的相對性中難免有欠負的人帶來生命的依持。人義論的與神義論的自由主義倫理的不同因此在於,人義論要推開宗法的上帝,讓個體的自我慾望成為自己的宗法上帝,在道德的相對性(模稜兩可)中沉醉: 幽默:天神之光,把世界揭示在它的道德的模稜兩可中,將人暴露在判斷他人時深深的無能為力中;幽默:為人間諸事的相對性陶然而醉,肯定世間無肯定而享奇樂。(《遺囑》;32頁) 昆德拉對“道德歸罪”的攻擊,主要指的還不是傳統社會中的宗法道德秩序,而是羅蒂所說的“現代社會文化中的舊文化形式”。在昆德拉生活的人民民主文化制度中,道德歸罪是日常生活的基本現實,其道德歸罪的社會控制系統是人民民主意識形態建立起來的。直到二十世紀的今天,小說敘事吊銷道德歸罪的歷史使命也還沒有完成,這就是為什麼昆德拉的小說要自覺地繼續擔負這一使命。&nbsp&nbsp

在道德相對性中沉醉

道德的模稜兩可意味著人生世界無可歸罪,一旦道德法官的上帝被褻神的幽默逐出人的生活世界,人世就呈現出道德相對性的面目。可是,道德相對性不等於道德虛無主義,排除道德歸罪並非等於小說不講道德:“將道德判斷延期,這並非小說的不道德,而正是它的道德。”小說有自己的“道德”,這種道德關注個人的生存暈眩(沉醉),與政治、宗教、道德不相干。傳統的宗法倫理的道德判斷基於普遍性的道德理想和典範,必然會抹煞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