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君主立憲,可以救國嗎?(第1/2頁)
章節報錯
【回望那段歷史,和楊度一樣經歷如此曲折,身份如此多變的人,幾乎找不出第二個。】
【雖然楊度一生經歷複雜,但是他的奮鬥目標倒是很純粹。】
【就兩個字,救國。】
【那麼,該如何救國呢?】
永樂年間。
朱棣也在思索著這個問題。
若是他在那個清政府內憂外患、華夏民族備受欺凌的艱難時代,該如何救國?
必定要考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多個維度。
而這一切,都需要經過無數次的探索與實踐,方能逐步摸索出最適合華夏民族發展的救國之道。
【救國之道,或在於文,或在於武。】
【從武這條路,已經被證明不可行。】
【因為楊度出身于軍人世家,其祖父與伯父皆為顯赫的高階軍官,戰功赫赫,甚至他爺爺已經戰死沙場,但依然改變不了華夏被列強欺壓的現狀。】
【所以,楊度選擇從文來挽救國家。】
【他勤學苦讀,年僅17歲便考取秀才,次年又中舉人。】
【在封建社會,就連考上秀才都絕非易事,更不用說中舉。】
【曾國藩13歲參加科舉,歷經七次科舉,直到22歲才中秀才。】
【“上帝之子”洪秀全,更是歷經十五年科舉不第,為此恨清朝朝廷一輩子,差點把大清都給滅了。】
【對比之下,楊度可以說是年少有為。】
在不同時空中,這些被點名的人,包括著名落榜生黃巢,還有無數科舉屢次落第的人,此刻臉色皆略顯尷尬。
他們內心瘋狂蟈蟈。
行了行了。
已經知道楊度讀書很棒很厲害了。
不用再拿他們做對比了!
【隨後,楊度作為青年知識分子被清廷派去倭國留學,學習政治和法律。】
【當時去倭國的留學生很多都是為了出國“鍍金”,回國後由家族安排工作,學習態度並不端正。】
【然而,楊度卻是個例外,他學習異常刻苦,並時常撰寫文章發表。】
【他當時做了一首《湘省少年歌》,刊登在梁啟超的《新民叢報》上。】
【裡面有一句詞,“若道華夏國果亡,除非湘省人盡死”。】
【此句一出,立即轟動一時,廣為流傳。】
【頗具宿命意味的是,最終新華夏還真是由一位湘省人建立。】
各朝古人看著天幕中出現完整的《湘省少年歌》,心中不免有些熱血沸騰。
此文,好強的感染力!
楊度作此文時,正值華夏國運日頹,民族精神衰弱之際。
他必定是想要激起更多人的報國之志。
華夏欲復興,不止是湘省人,華夏每個省的人都要承擔起重任。
【楊度在倭國留學期間還有一件更為出名的事情,那就是他與梁啟超共同為清朝五大臣撰寫《憲政考察報告》。】
【清朝末年,清政府想學習先進的政治經驗,於是派五大臣分別奔赴歐美和倭國考察。】
【五大臣在國外逛了一大圈,回國時需要提交考察報告,但是他們寫不出來。】
【於是,以鎮國公為首的五大臣決定找人代筆。】
【經過層層外包,這個活最終交到楊度和梁啟超手裡,因為他倆是學術圈公認的高水平學者。】
【最終,二人合作完成了《憲政考察報告》,為五大臣交了差。】
【然而,關於這份報告的功勞,人們往往只歸功於梁啟超。】
【這是因為楊度後來幫助過袁世凱稱帝,屬於履歷上有汙點,因此他在報告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