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古人很是肯定的點點頭,毫無疑問都贊同這些學校的做法。

五千萬啊!

這可是很大一筆錢!

若是他們是這些沒有教學條件的學校領導,他們也會想方設法開設這些被扶持的專業。

而各朝皇帝卻不是這麼想。

這些沒有條件的學校,硬是來申請,不是濫竽充數嗎?

華夏難道不會甄別一下?

就這樣痛快的就給撥款了?

華夏後世,國庫如此充裕嗎?

各朝皇帝忍不住生出一絲羨慕。

【這種機制存在非常顯著的優勢,那就是能夠快速培養出空白行業所需的專業人才,為國家技術自主發展鋪設道路,有效應對外部技術封鎖。】

【然而,其弊端同樣不容忽視。】

【那就是由於市場反饋的滯後性,無論是教育部門還是學校,都不清楚這個行業到底需要培養多少人才。】

【所以為彌補可能的人才缺口,各方傾向於過度擴招。】

【最後很容易就出現了行業人才飽和,供需失衡,導致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這就是社會資源錯配的一種體現。】

嬴政的雙眼微眯。

國家需要專業人才,就扶持大學來提供人才。

這個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卻引發了連鎖反應。

只是這個人才的數量,難以把控。

過多,就是人才過剩,大學生失業。

過少,就是人才匱乏,技術短缺。

所以資源錯配,算是一種資訊不對等。

嬴政不禁又思考了一個問題。

若是教育系統和大學,能夠精準的知道,該行業需要多少人,就招收多少學生。

那情況會不會好一些呢?

【此外,華夏的大學之所以會有那麼多天坑專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那就是華夏發展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快到了大學的教育資訊完全跟不上市場的變化。】

【以新能源和人工智慧兩大前沿領域為例,短短几年裡,行業的技術革新與趨勢變化可能就已翻天覆地。】

【4年前進入大學的學生,他接觸到的資訊和他走進社會之後接觸到的資訊,幾乎出現了理解代差。】

【還有很多專業在學生入學時,還是社會熱門專業。】

【等到學生畢業時,突然就變成了夕陽行業。】

【這就導致很多學這個專業的人基本等於白學。】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加劇了大學畢業生專業與就業不對口現象的普遍性。】

【這也是大學生找不到合適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畢竟誰會願意要一個沒有工作經驗,又沒有專業技能的學徒呢?】

各朝古人有些咋舌。

他們理解了專業不對口的意思。

後世的大學生,學習了四年的專業課,就為在某一領域上有一技之長,卻在找工作時被迫選擇別的專業的工作。

辛辛苦苦學習四年,卻不能學以致用。

這就好比,一個學徒學了好幾年木工,剛好可以出師了,卻由於種種原因不得不得去幹廚子的活。

那確實是有點勉強了。

浪費幾年時間不說,又得從頭學起,還賺不到錢。

最主要是,還有點憋屈的感覺。

但是,或許可以換個思路呢。

木匠,去幹庖丁的活。

總歸,都是需要動刀子的。

【當然,教育資源的錯配還只是原因之一,真正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還是在於就業資源的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