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蘇軾:我塌房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維感覺老臉一紅。
怎麼自己去京兆府參加考試還被天幕曝光了呢。
唐朝冒籍參加科舉的人也不少了,怎麼只單單曝光了自己呢?
......
武則天看著後人密密麻麻的彈幕,似乎是心有不甘。
此前左補闕薛登就同她過科舉舞弊現象,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有士子或冒籍以偷資,就是透過偽造戶籍來獲取科舉上的好處。
當時,她對此並未太過在意,總歸她也是能選出來有實力的寒門學子。
然而,此刻的她,面對這些來自後世的審視和評論,心中卻不禁有些波瀾。
她下決心要改革科舉制度,打擊世家貴族。
而那些曾被她忽視的問題,是否真的如她所想的那般微不足道?
她是否應該更加嚴格地整頓科舉制度,確保公平公正,讓每一個有才華的學子都能得到應有的機會?
......
永樂年間。
朱棣為“冒籍”的現象感到十分頭疼。
自五代以來,北方戰事頻繁,科舉考試中南北考生錄取比例極不均衡。
“冒籍”,自唐代初現端倪,至宋朝時已蔚然成風。
考生透過過繼、投親、購地、冒名、串通官員等手段冒籍。
為了平衡地域差異,宋朝朝廷推行了一系列政策,相當於是分地區科舉和照顧欠發達地區政策的濫觴。
然而,即便有這樣的政策傾斜,北方進士的數量並未有顯著增加,南北文教發展程度的差距已經呈現出不可逆的趨勢。
元朝沿襲了宋朝的科舉模式,明確規定全國選出的鄉試合格者中,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各佔一定比例,並且各族內部又按行省分配名額。
元朝的科舉政策也帶有明顯的民族歧視色彩,優待蒙古人、色目人,這也促使一些人試圖透過修改戶籍身份來獲取更多科舉機會。
明朝初期並未直接沿用元朝分省取士的制度,但在洪武三十年丁丑科會試,北方考生全部落榜,導致了南北榜事件。
為了平衡南北差異,他沿用了建文帝時期的南北卷制度。
當然,他也深知這些措施只是權宜之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南北文教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儘管他試圖在政策上向北方傾斜,但這無疑增加了南方學子的競爭壓力。
於是南方學子就想透過冒籍的方式,冒充北方地區的考生來增加自己的錄取機會。
朱棣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冒籍”,屢禁不止,在後世華夏甚至都避免不了。
他也只能儘自己最大努力來改善了。
清朝的那個“審音”制度,似乎可以防止考生冒籍。
畢竟鄉音難改不是嗎?
那他就先執行審音制度一段時間看看效果吧。
......
【最高階的作弊手段叫“關節”。】
【考生透過託關係,直接買通考官以獲取考試題目的資訊,或者讓考官在閱卷時給予特殊照顧。】
【古人在作弊上的手段可謂層出不窮,但朝廷同樣在防範作弊上下了不少功夫。】
【在唐朝,武則天為了防範考生賄賂考官,採用了糊名制。即將考生的姓名、年甲、籍貫等資訊用專門的紙條密封好,以確保評卷過程中的公正性。】
【然而,考官仍然有可能透過考生的筆跡或試卷上的特殊記號來識別出考生的身份。】
【於是在宋朝時,又出現了謄錄制。】
【每一份答卷,都要經專門的書吏抄錄成副本,然後再將副本送與考官進行評卷。這樣就可以防止考官根據筆跡認出其親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