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說在前面的話
中國的瓷器,離不開中國的七千年文明史,在瓷器的發展與製作方面包括了方方面面的中國文化歷史。在這裡我要說的是中國的孔子為中華民族的“學習”文化作出了貢獻。他說:“我有十加五而自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告訴我們學習多麼重要,在學習的道路上,中國有很多好的經驗和辦法。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在中國的學習中為了儘快掌握學習的內容:有百家姓、三字經,在中醫中有湯頭歌訣、頻湖脈學,還有很多為了儘快掌握學習內容的尺牘和歌訣。這些不但是中國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寶貴財富,也是為中國“學習”文化的貢獻,有的就是經典。
在中國古瓷中也有口訣,如:近代著名古陶瓷專家孫瀛洲先生,為了好記、易懂,在他的著論中就有對明代時期成化為款識的:“成字一撇直到腰,成字一點頭肩腰”的口訣。當讀到這個口訣就對“成”字感到頭腦清晰的記住、不易忘掉。
當前,中國進入又一個盛世。人民對文物非常看重,其中包括中國古瓷器。可是對古瓷器人們在它的鑑別方面特別的陌生和無奈,儘管有很多的書介紹,但是在生活快節奏的今天,人們忙於工作,要想系統地學習古瓷器也是很難的。
為了能夠儘快的入門,我採取了中國最傳統的方法,將古瓷器的認識於鑑別編寫成口訣,簡單易懂。從宋代一直寫到清末民國,每個口訣的內容都說明了一個或幾個代表瓷器時代的特徵,都是有針對性的;針對某一個問題所寫的,達到學以致用,這給鑑賞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為了達到快速易懂,每個口訣後面都加上了解釋。對有的窯口和重要古瓷採取了多套口訣。用不同方式切入的方法,進行反覆背讀,這樣達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讀者對一個問題進行反覆學習、反覆認識,達到快速掌握的目的。在這本口訣中,不但採取了中國古瓷器歷代專家的觀點和鑑賞技術,也將近代中國考古和世界對古瓷的研究發現加入,如:汝窯不是幾十年的歷史,而是百年以上的歷史,因此它的鑑賞也就會有變化。過去認為很少量的存於世,隨著歷史認識的改變就改變了,現在認為汝窯生產百年以上,那麼它的存量和原來就不一樣了,汝窯的特徵也發現了不少。對元代、明代也是同樣,由於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工作,發現了很多與原來不同的古瓷器,認為明代的,卻在考古中發現,它不是明代的而是元代的。又如過去沒有攜帶方便的放大幾十倍的顯微鏡,今天人們可以隨身攜帶顯微鏡。像這樣的問題,就是科學技術進步發展給古瓷鑑定增加了新的內容和方法,因此在本口訣中,帶來鑑別上的方便,使鑑別手段更全面和完整,使傳統方法和現代科學相結合。
本書以熟記和易學,易懂為目的,以普及中國古瓷器鑑賞知識為根本,採用了大家喜歡的中國傳統的學習方式——口訣形式。當然,為了押韻,易記,易背,簡短的口訣因字數所限,所表達的內容也不如敘述文字那樣準確。但口訣所描述的重點卻是,只要熟讀口訣和看過相應的解釋後,就能心領神會了;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參考其他他書籍和有關文章,或讀者本身就有古瓷鑑賞功底,那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口訣中存在相似之處,有些句子內容不可避免的要重複。如:一件瓷器,可能從口說起,也可能在說底的時候又聯絡到了口,這樣就必然要重複;還有的是從對比的角度寫的;有是從仿品說起的;也有的說底為了口訣的句子能夠合仄押韻,可能由三句話說完,卻變成四句或六句,這樣就造成了重複。但是對我們也有反覆學習,反覆認識的好處。不然的話,如果是從頭到尾一口氣貫通下來也許會感到乏味和枯燥,實際達到沒有重複句子很難,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才能熟練掌握。鑑賞技術的本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長期的反覆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