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再透過戶部尚書李延年傳達給皇帝和袁博朗,才讓朝中大多數人認為劉愈還沒死。世上畢竟沒有不透風的牆,再之後,有很多“小道訊息”都證明,現在的劉愈身在北方,但卻沒在順朝中軍之中。也就是說,劉愈雖然沒死,但他並沒有歸營去跟花集安搶主帥的位子,而是選擇了“單幹”。

劉愈到底在做什麼,沒人知道。

直到十月十三,突厥國書抵達長安城,新皇才確信劉愈沒死,而且投靠了突厥人。之後便有了十月十四的雅前殿議事,也就有了當日蘇碧跟袁博朗關於“除去”劉愈的商議。與此同時,順朝大軍已分成兩部,一部在齊方率領下撤到了金堯城,一部隨劉愈和花集安已經回到了邵武關,而突厥出使長安城的使節隊伍在突厥天可汗世子緹木爾的率領下也隨順朝軍隊出發,抵達了邵武關外。

劉愈沒有擅權讓突厥人進入中原的疆土。

因為劉愈此行低調,長安城的人也並不知劉愈已經回來,而撤回邵武關的順朝軍隊名義上是由花集安所率。花集安的主帥之位經過新皇的詔書任命,雖然劉愈和花集安在軍權上完成交接,但在皇帝重新任命劉愈為主帥之前,此事尚無法對外公佈。

劉愈剛抵達邵武關,朝廷便下旨過來,一方面同意突厥使節出使長安城,另一方面,也讓花集安率此次平定突厥有功的兵將回長安城接受封賞。本來這也無可厚非,但朝廷在旨意中所耍弄的一點小花樣讓劉愈感覺到危機,聖旨還言,因怕突厥人不軌,大軍應繼續駐留在金堯城和邵武關兩地以做應對。

也就是說,只調將回長安城受賞,不調兵。

就算是將帥同回,花集安也不敢回長安城,他明知道回去了就必死。當初花集安發動政變處死閔少頃,令朝野震動。此時花集安得勝歸來,朝廷已經動了除去他的心思。這也是為何在大軍得勝之後,他願意第一時間將帥位歸還給劉愈的原因之一,因為他自知已經不容於新皇及其他權貴,得勝之日就是清算之時,只有劉愈才能保住他。

劉愈經過思量之後作出決定,由自己來代替花集安,率部分將領回長安城受賞。這也是劉愈回到中軍之後,第一次正式露面,會見了以禮部官員為首來傳聖旨的一行人。禮部的人見到劉愈,才真正確定武義侯還沒死。

劉愈見到朝廷使節,直言道:“本侯大難不死,如今已重掌三軍主帥之印,本侯這就隨諸位回長安城,三軍須留下一將帥鎮守,金堯城以雲金將軍齊將軍鎮守,邵武關駐守則以花副帥擔當。”

劉愈的話令使節面面相覷,憑他們的感覺,劉愈這麼久沒出現,這一出現就會重新成為三軍主帥,其中一定有貓膩!不然不合乎情理。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現在的武義侯受制於人,被花集安“強迫”回長安城。而花集安自降身份為副帥,就不用回長安城去領罪。

不僅是朝廷使節,就連朝中大員諸如袁博朗藍和等人,包括新皇也會認為,此時三軍仍在花集安掌控之下。

但事實上,劉愈在歸來途中早就將全軍的軍政大權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些不太容易管轄的邊軍舊部,通通由齊方和張無諸率領駐守在金堯城。而之後,這部分人會分散調往邊關的其他關口,達到分化的目的。而回到邵武關的所部,都是這一年來隨著劉愈南征北討的新軍以及長安城兩大營的兵馬,對他不可謂不忠誠。

朝廷使節願意這麼想,劉愈也就是想讓他們這麼想。只有如此,他這個武義侯才會顯得“無足輕重”,是個被人遙控的“傀儡”,只有這樣,蘇彥才會感覺到這個師傅捨棄不掉,還靠他來解決花集安這個大患。

劉愈此趟回長安城,其實就是想卸去大任,以後真正當一個閒人,抽身事外。天下安定,再不袖手真會有兔死狗烹的一天。

不給朝廷使節拒絕的機會,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