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的女孩在同一個班級裡學習,這樣,男孩與女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就會不相上下,他們之間的智力差就會得到彌補。在這樣的環境中,男孩才不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才更有學習的動力。

另外,在指導男孩學習時,家長還應該注意這樣一個問題:不要讓男孩一下子面對太多的作業量。

細心的家長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不管是寒假作業,還是暑假作業,男孩基本上每次都不會完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主要原因就是,作業太多,男孩往往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就這樣,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了。

看到這裡,也許有家長會說:“每天做一點,再多的作業也會做完!”但家長們卻忽略了,由於男孩左右腦之間的聯結特別少,他們的思維是單一的,因此,他們不太擅長做計劃。如果家長硬性地要求男孩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學習任務,男孩會感覺很痛苦、很反感。

當然,如果家長把這些學習任務的挑戰性、趣味性強調性地告訴男孩,那他們就會以另一種態度對待了。例如,面對大量家庭作業,當男孩正痛苦時,如果家長這樣告訴他:“據說沒有一個學生能在半小時內把這些題目都做完,你想不想打破這項吉尼斯記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一定會充滿鬥志地去對待這些作業。

另外,男孩不喜歡做計劃,但如果家長把那些科目繁多的家庭作業,分別分成小塊讓他們來做,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男孩學習的效率。

本節重點圖示:彌補男孩與女孩之間的智力差,

家長應該這樣做

。。

養育男孩,父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1)

一 做好男孩的榜樣——不同階段,

父親要做好不同的榜樣

一個叫翰翰的8歲小男孩,在學校經常會莫名其妙地受傷,不是無緣無故撞在牆上,就是平地跌跤,而且每次傷勢都不輕。也正因如此,翰翰在學校出了名,每當有校醫急匆匆地趕到學校時,同學們都會這樣說:“肯定是那個叫翰翰的男孩又受傷了。”

沒有辦法,媽媽只好帶翰翰去看心理醫生。在醫生和翰翰單獨相處的時間裡,他們成了朋友。

醫生看著翰翰身上那些癒合的和還有沒癒合的傷口問他:“痛嗎?”

“很痛!”

“那你為什麼還總是讓自己受傷?”

“因為這樣爸爸才有可能到醫院來看我!”

原來,翰翰的爸爸有自己的企業,平時工作很忙,翰翰幾乎每天都沒有機會與爸爸碰面。所以,他只好出此“下策”,來贏得與爸爸碰面的機會。當然,為了使這個“陰謀”能夠順利地得逞,他只能不斷加重自己受傷的程度。

那父親身上到底有什麼力量,竟會使這些小男孩如此渴望與父親接觸呢?

對此,心理學家給我們打了這樣一個比喻:父親和兒子之間,存在一門他人無法讀懂的外語。

一位母親就曾這樣描述丈夫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有時,我覺得丈夫與兒子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個謎,他們總是扭在一起打打鬧鬧,例如,你追我趕、互相撓癢癢等,但他們之間打鬧的那種性質,與我和兒子之間的那種打鬧是完全不同的。

我覺得他們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語言,例如,當丈夫與兒子打鬧完之後,他們會同時躺在床上,摸摸對方的肚子,然後安靜地休息一會兒。但一旦他們其中一個人有了小動作,另外一個人就會馬上進入警覺狀態,就好像他們心有靈犀一般。

的確,父親和兒子之間確實有一種屬於他們的語言,他們在一起可以不分長幼地打鬧、可以不斷觸碰對方的身體……行為學家表示,父親與兒子在打鬧中所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