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混個功業呢。

所以,這一次準備不大充分的北伐,從某種程度上說,還真是人心所向呢。

根據淮安行在的命令,北伐大軍分成三路出擊

第一路,自徐州向北,為東路軍,準備收復山東,由淮北巡撫兼提督軍務苗沛霖統領,主力是苗沛霖的淮北團練,總兵力約7萬餘人。另外,被困在濟南城內的林則徐部在解圍之後,也歸苗沛霖統一指揮。此外,苗沛霖還發動了淮北地方的民團10萬人隨徵,幫著轉運糧草輜重。這苗沛霖其人雖然沒有什麼大格局,但卻極善經營地方,將一個民窮財薄的淮北打理成了鐵桶一般。

第二路。出兩淮,為西路軍,準備進攻豫東,由大明天子朱濟世親自統領。所部是大明錦衣近衛軍、第三軍、第六軍和三個皇家近衛騎兵旅。這三個軍全都欠編一個師。這一路的戰兵達到8萬4千餘人,另外還有隨軍民伕近10萬人,攜帶者大批糧草輜重。

第三路,出遼西,進攻天下第一雄關山海關,為北路軍。出動的兵力只有2萬6千,乃是欠編一個師的第十軍——別看這一路人馬人數不多,但也不是太平軍集中幾倍兵力可以擊破的。而且他們的進攻目標比較單一,就是沿著遼西走廊迫近北京,沒有分兵駐防安撫地方的任務。另外,遼東、遼西兩鎮還出動了5萬朝鮮或漢八旗民伕隨行。

如果算上民伕,這三路人馬,即使不算濟南城中的幾萬林系練軍,也有43萬之眾!對外照例虛張聲勢,號稱百萬!這樣的出兵規模。比起總參謀部之前的計劃已經小了近一半,但是所需的軍費和糧食,仍然是個天文數字。軍費倒還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主要是因為朱明奪取了中國最為繁華富饒之地,而且又初步建立起一套近代金融提醒,朝廷可以透過向金融業借貸籌集鉅款。可是滙豐銀行只能貸出鉅款。卻貸不出大米。

如果單是43萬官兵民伕所耗費的糧食,從江南地區調集倒是不難,但是河南、山東、直隸的糧荒卻是眼見著就要發生的事情,而且具體的缺口大小又沒有一個精確資料,因而大明朝廷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四下籌集糧食北運到淮泗之間備用。而一度荒廢的運河水運,居然因為這次戰爭再一次繁榮起來,這大概算是個意外之喜吧?

……

“朱濟世真的動了,兵分三路,出兵號稱百萬,兵鋒直指河南、山東、直隸三省。三路大軍之間間隔很大。難以呼應,屬下建議將他們各個擊破。”已經回到北京圓明園的楊秀清有些精神萎靡,正靠在鋪著白老虎皮的暖炕上聽自己的屬下報告軍情。

“屬下也建議集中兵力先破其一路,朱明的東路軍都是烏合之眾,可以先滅了它。”

“屬下附議。應該先破其東路,然後再破其北路,如此朱濟世親自統帥的西路主力就會不戰而退……”

孔繁灝因為投降太平天國,被楊秀清封了個衍聖侯,因而也要參加東王府的“朝議”,站在班尾,哭喪著臉在聽。心裡面則把曲阜團練上下七十幾代祖宗都罵了個遍——曲阜團練裡面的骨幹都姓孔,全是孔夫子的後代,他們的七十幾代老祖宗是誰?

不過孔繁灝還是有理由發火的,因為那些孔夫子的後代太不禁打了(廢話,成吉思汗的子孫都被太平軍打趴下了,孔夫子的後代能頂住才怪)——那麼堅固的曲阜,在太平軍是全力猛攻之下幾天就陷落了。城陷的時候孔繁灝還準備化妝出逃,去應天府投靠朱濟世的,誰知道還混出城就被某個投靠了太平天國的孔氏族人出賣給了太平軍了。被俘之後,當然只有投降,孔傢什麼時候有不二主的忠臣?反正他孔繁灝已經是個貳臣了,現在再做三臣便是了。

可問題是,太平天國這個主子怎麼看著那麼不靠譜呢?居然給苗沛霖打得大敗,一會兒連濟南之圍都解了!自己要是還守在曲阜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