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一種消極的反應。
我驚訝於這個發現,也不齒於自己的這種表現。無論怎麼樣,我不願意做一個失敗面前的懦夫膽小鬼。我討厭那個樣子的自己,那種痛苦的深刻記憶讓我產生了強烈的願望:我不要再做這樣的人了,我要改變!
“我要改變”!這幾乎是我心裡吶喊的聲音。我要做回本來的自己,那個充滿熱情與鬥志、永不言棄、永不退縮的自己,第一步,就是調整出那個樂觀積極的狀態。一開始這很難,畢竟失敗的痛苦是無法迴避的。所以我只是假裝快樂,我故意擺出高興的表情,走路步伐輕快些,刻意和同學調侃調侃自己的這次失敗。但神奇的是,我在“假裝”中竟然真正形成了這種狀態,而這種狀態讓我能夠更理智地接受這個結果。鬱悶時候的我無論如何都是在逃避這個結果以及任何會讓我想起這次經歷的事物,而當我假裝並且到最後真正把它看得輕鬆時,這個結果就只是一個過去的事件,一個客觀的存在而已。而只有當我能夠理智冷靜地看待這個結果時,我才能真正分析這個結果背後的種種,才能真正從經驗中收穫。
收穫一:永遠不要在考後對答案。這是我最直接的收穫。如果沒有那次可怕的數學對答案事件,可能我的心情和最後的結果都不會那麼糟。鑑於那次的教訓,我在以後的任何考試都堅決貫徹“不對答案原則”。考完一科,我絕對立馬拋開它,帶著愉快的心情投入下一科的複習。而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完全正確。
收穫二:學會放手。這可以算是對收穫一的延伸吧。這個“放手”是針對結果而言,但並不是說從此對結果置之不理。相反,我們該理,而且應該不止一次兩次地回顧它、挖掘它,尤其是失敗的結果。但是我們仍然要懂得放手。一個結果從形成的那一刻,就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了,這個時候緊緊糾纏於結果只會讓我們疲憊不堪。不論我做什麼,我“一診”的成績從我交卷的那一刻就已經定了,即便是考得差,我也犯不著提前“享受”那種痛苦。既然結果一定,我們可以選擇“快樂”或者“鬱悶”來等待它,來迎接它,那我有什麼理由不讓自己開開心心地接受呢?是什麼樣的結果就是什麼樣的,它總是我創造的,總是我經驗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真的該寬容地不再計較結果,放手並冷靜地分析才是我們該做的。
收穫三:人總是應該要有所進步的,永遠不要再退回“一診”後的狀態。我再也不要當那樣一個討人厭(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人。這算得上一種逆向信念。也許我不會完全清楚我該幹什麼,但我絕對完全清楚,我不該重複“一診”的老路。這在以後幾乎成了我的條件反射。每當我“準備”要鬱悶的時候,“一診”後的場面就會一個一個浮現在我眼前。“不要”!我幾乎在吶喊,並且,立馬改變。
收穫四:我的付出是有回報的。“零診”和“一診”一直讓我想不明白的是如何看待我的付出和回報。我必須得說,我不服氣這個結果。然而“一診”後我偶然聽到的一句話卻改變了我的觀念。曾經有一位馬拉松常勝冠軍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其實你的很多對手和你的水平差距並不大,但為什麼你總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即便差距非常微小?”他是這麼回答的:“當你和對手勢均力敵時,決定勝負的就是境界。” “境界”,這兩個字在我心中激起了千層巨浪,我突然感到心中豁然開朗。對,這就是我要的答案,這就是為什麼我自認實力不輸給別人,卻一次又一次因為發揮失常遭受失敗。的確,我的境界不夠。過去,我從未把這個作為考慮的方面,每次都單單從實力上和別人一較高下。而事實上,我的很多朋友有比我更好的心態和比我更高的境界,他們勝過我,並不是不合常理的事。這麼一想,我感到自己從心中那個狹隘的縫隙中解放出來了。我知道自己下一步要怎麼努力了。我不再只是一味地抱怨,不再只是思考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