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問題。

一八零六年,由於加入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普魯士軍隊在耶拿戰役中一敗塗地,並於次年根據“提爾西特和約”,普魯士王國被肢解,直到一八一五年的時候,才隨著《維也納和約》的簽訂,使其恢復了原有的國土。這其後,作為德意志邦聯成員國之一的普魯士王國,就一直在與奧地利爭奪對邦聯的控制權。

一八一五年的維也納會議所確立的德意志邦聯,其不過只是一個由三十六個具有完全自主獨立的國家所組成的一種鬆散的組織,目的也不過就是要使成員們之間互相切實協作,以保障各自的主權不受外來勢力的侵犯,並同時聯合來,保衛美因茨、盧森堡、拉斯塔特、烏爾姆和蘭道這些堡壘。

如果從這個意義講,普魯士所謂的德意志統一,說穿了就是要吞併那些被他們認為是屬於自己的,而實際卻是一個個的主權國家。先不說普魯士這種想法是不是有悖於整個德意志邦聯的和諧統一氛圍,單說他要吞併別的主權國家這一點,哪裡有正義可言?

鄭南說,相對於天朝積極支援其完成獨立和統一大業的義大利,普魯士是沒有可比性的。天朝當初之所以要堅決支援義大利的統一,併為此還不惜犧牲盟法蘭西的某些既得利益,原因固然有義大利人民積極爭取統一的一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義大利的統一,只會對維持歐洲大陸的秩序帶去好處,而不會由此增添麻煩。

普魯士就不行俾斯麥領導下的普魯士,是一個具有無比貪心的邪惡勢力,一旦叫現在的普魯士壯大起來,歐洲所面臨的,就將是永不停息的戰火。因為,普魯士的目的並不就是一個要完成他們的那個所謂的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大業,那不過只是漂亮的外衣而已,他們的真正目的,是要成為歐洲的霸主。也就是說,他們必須要尋找一切機會,假借一切理由,來打垮能夠阻擋得住他們的腳步的對手,法蘭西和奧地利。

假若大家非要把普魯士德意志統一大業看成是的正義之舉的話,那麼,這個正義之舉最終所帶來,卻是更罪惡的戰爭。

歐洲的廣大民是不會盼望著戰爭的,所以,歐洲的和平才是正義,而能夠暫時維繫歐洲的和平局面的勢力,代表的也就是正義……

隨後,鄭南又提到了美利堅的內。他說,對於美利堅的內戰性質的看法,他與林海豐的觀點基本相同,那不過只是一場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而生的爭鬥,其北方政府後來丟擲來的圍繞著奴隸解放的一系列措施,也不過就是為了增加自己勝利的籌碼,而不得已才為之的一些收買人心的手段。

無論是什麼事情,只要還存在著,自然就尤其存在的合理性,絕對的對於錯有時候是很難對號入座的。如今在美利堅所生的一切就是如此。

不否認的是,奴隸制違揹人道,但是,被解放了之後的奴隸就真正能夠享受人道了嗎?如果就是坐在一起談談理論,或許結局是這樣的。

然而,要具體到實際中去,答案就並非如此了。

所謂被解放了的奴隸們,最終什麼都沒有得到,他們不過只是才離了虎口就又跳進了狼窩而已,受凌辱和壓榨的命運根本沒有改變。過去,他們是種植園園主的奴隸,今後,他們會是工廠主的奴隸,除去那張曾被貼在他們身的奴隸標籤沒有了之外,他們根本沒有得到任何屬於應該他們自己的自由。

有人會說,自北方政府的奴隸解放宣言等手段實施以來,不少南方的奴隸受其吸引而跑去了北方,難道這就證明了南方所做的一切都違背了民心了嗎?難道大家就必須要認可北方的正義嗎?這種結論下的似乎還是有些太武斷了。

因為,所謂大量的奴隸跑去北方,不過還是一種太過籠統的說法,傳說中的“大量”,如果相比起南方的絕對人口來,其實根本還是一個少數。而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