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是江南之俗而非北土之俗 了。王懿去投王愉,王愉禮之甚萍,是必然的。從社會 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江南士大夫與庶人的異計、殊 產,比之北土保持大家族制度不變,也是一個進步。

《顏氏家訓》二《風操篇》寫到南北對族人稱呼的 不同,從中亦可見南北家族觀念的不同。其言云:

〃凡宗親世數,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風俗, 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同昭穆者,雖百世猶兄弟。 若對他人稱之,皆雲族人。河北士人雖三二十世,猶呼為

從叔。梁武帝嘗問一中土士人 :'鯫北人,何故不知有 族?'答雲:'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當時雖為敏對,於 禮未通。〃

梁武帝所問的中土士人,即夏侯亶。《南史》五五《夏侯 祥傳》附子《亶傳》雲:

〃査侍御座,《梁武〉帝謂直曰:'垔侯溢於卿疏近?' 直答雲:'是臣從弟。'帝知溢於畫已琉,乃曰:〃師傖人, 如何不辨族從?,亶對曰,臣聞服厲易琉,所以不忍言

族。'時以為能。〃

〃從〃與〃族〃不同。從兄弟是堂兄弟的意思,族兄弟便 疏遠了 。江南對同昭穆的人,見面都稱兄弟,在他人面 前,則都稱族人。北方不同,如夏侯溢和夏侯亶親屬關 系已很疏遠,夏侯溢只能是夏侯亶的族弟,在江南,二 人見面只能稱兄弟,在他人面前,只能稱族人。可是夏 侯亶卻稱夏侯溢是他的〃從弟〃。故梁武帝說夏侯亶這 個北人,〃何故不知有埃?〃〃如何不辨族、從?〃夏侯亶 說〃服屬易疏,所以不忍言族〃,即雖為族弟,還是不稱 族弟而稱從弟為好。顏之推以為〃於禮未通〃。

稱〃從〃,是〃重同姓,謂之骨肉〃。這是北方的習 俗。這種習俗與北方的大家族制度相應。稱〃族人〃,則 與南朝大家族的離析,父子兄弟異計殊產相應。大家 族的瓦解是社會進步的反映。在這個問題上,南朝也 比北朝先進。

不願分居而要保持大家族制度的人,總是有的。

出於保守觀念,統治者對這種人也加以旌表。如《南 史》七三《孝義傳上,封延伯傳》所說:〃義興陳玄子四 世同居,一百七口。武陵邵榮興、文獻叔並八世同居。〃 等等。齊離帝〃詔俱表門閭,翊租調〃。但這種家族制度 在南朝畢竟過時了,再旌表也難扶起來。 士族

南朝士族與城市相聯絡,北朝士族與農村相聯

系。

南朝商業的發達,大家族制度的破壞,帶來的一 個結果是,士族喜歡住到城市中去,且喜歡住在建康、 江陵。大家族制度的破壞,為士人脫離土地、宗族,遷 居城市,創造了條件或提供了可能性。當然,遷居城 市,並不意味著他們拋棄農村的產業。第十二篇說到 建康、江陵兩大士族集團的滅亡問題,便與他們遷居

城巿有關。城市被打下之日,也就是他們滅亡之時。 〃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輸〃。這決定了北方計程車 族與農業土地的難分的關係。北方大家族制度的繼續 維持,又決定了北方計程車人與宗族的難分的關係。北 方士族除了在京城和地方上做官,都不在都市。都巿 被攻破,士族很少受到影響。因此,北方士族的勢力可 以延長或延續下來。這影響到隋唐的歷史。在隋唐史 籍中,我們猶能見到北方崔、李等姓,而難發現南朝 王、謝還有什麼人物。原因便在南北士族所聯絡的事 物的不同。一個主要與農村、土地、宗族相聯絡,一個 主要與城市、商業相聯絡,宗族則已分解。

(二)南北學術的溝通

這裡說的南北學術的溝通,主要是指南學的北

傳。

經學。

永嘉之亂,中州士族南遷,魏晉新學如王弼的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