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你通常便會放下心來,與之成交。因為他的這句話翻譯成經濟學的語言就是“我跟你是‘重複博弈’”。而一次性的買賣往往發生在雙方以後不再有買賣機會的時候,特點是儘量謀取暴利並且帶欺騙性,比如車站、碼頭、旅遊景點的東西往往質次價高,其原因就在於買賣雙方很少有“重複博弈”的機會。
■誠信來自重複博弈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交往的基礎在於守信。如果一個人、一個社會沒有信用基礎,那麼這個社會一定會陷於混亂的生活危機之中。我們的老祖宗就曾告誡過我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學而》)翻譯成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守信用,那就真的沒救了。就像一輛汽車沒有車輪,還怎麼還能夠行駛呢?
中國的儒家把守信視為一種人人必須奉行的道德準則,如同吃飯睡覺一樣,是不需要特別的理由的。而現代經濟學則認為信用是人們在透過交易博弈,主要是在多次的重複博弈中建立起來的。在一種較為完善的經濟制度下,若“重複博弈”發生,則人們會更傾向於相互信任。
旅美作家林達在其著作《歷史深處的憂慮》中講到這樣一則事例:在美國,任何一個售報機,都是—個鐵盒子。所有的報紙都在裡面,放一個硬幣就可以全部開啟,取一張之後再把它關上。作者說他第一次買報的時候,塞進硬幣,一拉開蓋子,發現所有的報紙都在他面前時,嚇了一跳。因為根據他在中國的經驗,這樣的設計會使得報紙幾下子就被人拿光。但是,這是根據美國的國情設計的,美國人不會扔一個硬幣,卻拿兩份報紙。而且作者很快發現了例外——中國人聚居地的中國飯店、中國商店門口,就是一種特殊設計的售報機,一個硬幣只拿得出一張報紙。關於此事,在美國的華人報紙上引發了諸多議論,其中一個華人講述了在半小時裡,他如何活生生地眼看著同胞們“免費”取光了一大堆報紙。
第3章 重複博弈:“一錘子買賣”與長期合作(3)
國內還發生了一則與上述事例相反的事件:網易新聞頻道曾有過這樣一個標題:“誠信奇蹟 無人賣報攤三年口袋裡從沒少過錢”。講述一個叫王波的賣報攤主,因為夫婦兩個又要帶孩子,還有一個書刊攤要打理,所以把自己在成都近郊金名苑市場小區門口的報攤辦成了“無人報攤”,報架上寫了“請給5角買報”的油漆字,還放了一個裝錢的口袋。三年來,這個報攤每天都會賣出報紙100多份,但從來沒有少過錢。
誠信並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無人賣報攤開張的第一天就少了兩元錢。兩元錢等於4份報,這4份報的“買家”中或許就有不誠信的機會主義者。賣買雙方在第一天裡就進行了一次誠信與不誠信的簡單博弈,這場博弈中,誠信賣報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失,他完全有可能不顧其他買報人的不方便而在第二天就取消這個無人售報攤,如此一來,買賣雙方都陷入了不誠信的“囚徒困境”,公眾此時來指責社會誠信淪喪也是理所當然了。但賣報人並沒有那樣做,而是堅持了下來,結果第二天又多出了2元錢。於是,這一堅持就是三年。
關於這個“奇蹟”,有人將其歸因為小區居民素質高,但也有人不這樣認為。比如長期在此蹬三輪車的吳師傅就說:“啥子素質高哦?是市場門口人多不敢拿。”吳師傅自小區建成後便生活在這裡,一直在此蹬三輪車,閒時便把車停在報攤對面的路邊。他說,“誠信報攤”位於市場門口,來往的人很多,而且旁邊有幾家商鋪,“那麼多人盯到在,哪個敢拿?”
其實比起“素質高”,吳師傅的關於“不敢拿”的判斷,似乎更為符合博弈學原理。我們可以把這個“誠信報攤”看作攤主與買報人之間的博弈,而從博弈過程來看,“誠信報攤”成立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