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步。有的地主家資至“三億七千萬”,有的家中養“食客常三四百人”。當個地方官竟能“富及十世”。災荒時百姓凍餓死是常有的事。桓帝時,北方人民嚴冬無衣,只能臥草中取暖,在飢餓的驅使下,人吃人的野蠻場面,不斷地重演,就連夫妻也有相食、產子也有殺掉的。*帶給人民的不只是貧困,還有凌辱、折磨、殺戮。這種情況下,公元184年終於爆發了黃巾軍大起義,給奄奄一息的東漢政權以致命的一擊。

東漢政權為什麼剛剛經歷了六十多年便開始走下坡路,其很大的原因還在於東漢開國者的成份和結構。劉秀等人本為豪強地主,因而上臺後便竭力維護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只是迫使地主階級改變了代理人而已,其統治基礎並沒太大的變化。

歷史學家們一般把漢帝國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代。其理由除了在西漢和東漢之間有一個王莽的“新”政權外,還因為東漢的建立乃是經過了一番血與火的洗禮,經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儘管如此,東漢與西漢仍可視為一體。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東漢的國體政體基本上和西漢一脈相承,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漢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秦朝創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制,但它還來不及施展抱負便一命嗚呼了!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真正實踐者是漢帝國;不僅如此,這個朝代獨創的許多典章制度和立國方針(如獨尊儒術、重農抑商等)被多個朝代沿用,它留下的文化遺產至今讓人歎為觀止(如漢賦、書法、造紙術等);這個由平民創立而非貴族世襲的王朝享國達四百年之久,在公元前後各經歷了二百多年,全盛時期國內人口達六千多萬,勢力範圍和今天中國的疆域面積相當(漢王朝的疆域在漢武帝是東起朝鮮半島東海岸,西至遙遠的西域,北至陰山大漠以北,南至今越南中部);在世界歷史上只有同時代的羅馬帝國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後來的大唐帝國可以與之並駕齊驅;很多時候,它甚至被視為我們名族的代表和象徵(漢人、漢語、漢字、漢學)。

第一章:秦磚漢瓦(12)

但是,同為漢朝,西漢在其開國六十年後迎來了中國封建盛世的第一個高峰:漢武帝採用軟硬兼施、文武並用的手段,統一了政權、統一了財政、統一了思想。在他的統治下,西漢疆域廣大、文化繁榮,絲綢之路延綿萬里直抵歐洲,中華文明傳播四海,天下歸心。而反觀東漢,在其迎來開國六十年之際卻是一片破敗景象:帝國的最高權力或為外戚所把持,或為宦官所竊取;土地兼併越來越重,流民、饑民越來越多;達官貴人窮奢極欲,貧民百姓流離失所。

同為漢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相反的境況呢?

西漢迎來開國六十年後的皇帝為漢武帝,東漢迎來開國六十年後的皇帝為漢和帝。考察一下西漢、東漢開國前六十年的發展歷程和漢武帝、漢和帝的執政背景,我們便可以分析出西漢強盛而東漢衰敗(在開國六十年之際)的歷史成因。

和東漢相比,西漢在迎來開國六十年之前經歷波折,而這些波折都是東漢所不曾經歷的或先天缺乏的。

西漢開國前推翻秦朝統治的農民起義及楚漢戰爭其規模、激烈程度遠非東漢建國前的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可比。

西漢的建立,標誌著關東六國隱性的聯合力量戰勝了以關中為中心的秦國舊勢力;標誌著劉邦、蕭何等平民勢力戰勝了秦朝的貴族勢力(甚至包括項羽等破落貴族勢力),西漢的建立,極大地掃蕩了舊政權的基礎;而反觀東漢,雖然在建國前也歷經農民起義,但對舊政權基礎的打擊並不徹底,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本身就是豪強地主,東漢建立後,很多典章制度都沿習西漢,很多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的現象並沒消除(如土地兼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