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是個例外,他是有背景且還是主動來的這裡。他不需要跟人同流合汙,他可以靠自己的本事解決問題,但是尋常人想要輕易動他也是不可能的。
隔壁那個縣官,就是選擇了第二條路子的人。
雪災?這又不是他這個縣官鬧出來的,這是天/災,能怪得了誰?
賑災?那是朝廷該做的事情,他一個小小的芝麻官就不用操那份心了。
但是,雪災來了,《一〈本讀《小說 ybdu可不正是大賺一筆的時候?糧食,布匹,房屋,田地……哪樣都是奇缺的。當然,他作為父母官又怎麼會主動去弄錢?好在那些商戶夠聰明,知道跟他打個招呼再著手去做。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經由他同意之後,糧食鋪子,布匹棉花鋪子等等,這價格遠遠超過了往日的正常價格。諸如大米,最貴的時候一石也就在六百到七百文左右,若是遇上豐收的好年頭,一石大概三四百文。這價格對於尋常百姓來說是高了一些,可對於稍有家底的人來說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可現在一石大米卻是要二兩銀子!哪怕是粗糧,現在價格也是翻了至少三番!有家底的生怕這災難還要維持許久,家裡有糧心裡才有底,這就拼命的往家裡買。這麼一來,又把糧食的價格給推高了。而那些受了災的,本就無家可歸,連肚子都填不飽了。好不容易從倒塌的家裡把僅存的那點值錢的東西給挖了出來,到了鋪子一看,竟是連最便宜的陳米粗糧都買不起了!
這讓他們如何能忍受的了?就算有粥棚,可是這大冷天的,一碗粥也就能往肚子裡填個底,距離吃飽那是遙不可及。
這一天兩天他們也都忍了,誰讓他們手裡沒銀子?
可是等這糧價一漲再漲,百姓們餓的頭暈眼花,再看他們的父母官,仍然是吃的圓溜溜的,心裡的怒火和怨恨就滕然冒起了。
要說這陳河陳大人,也就是這個名為銘豐縣的縣令,雖然是貪的沒邊了,可好歹還有點腦子。知道這時候斂財不是個好主意,可是人都是心存僥倖的,他琢磨著也就狠心這一場。再過幾日就讓這糧價稍稍控制點。再者,這不是有粥棚嗎?左右這些百姓餓不死,他不用攤上事兒就行了。
要不怎麼桑落常說這是個豬隊友遍地走的年代呢?這陳大人也就有這麼一個好豬隊友——他的正房,小阮氏。
真要說起來,這個小阮氏跟李家那個拎不清的阮氏還真是有那麼點的關係。兩人是五服外的族人,相比起能嫁入李家的阮氏,這一個過的顯然是要差上那麼點。不然的話,也不至於在自家相公被人扔到這破地方來當個小小的縣令的時候,她什麼也做不了只能收拾東西跟著一同過來受苦了。然而,兩人不愧是同出一族,擁有同一個先祖。在拎不清和惹事的這兩點上,尤其相似。
這一回的事情,就是小阮氏鬧出來的。
百姓們過得好不好與她何干?作為縣官夫人,小阮氏在這種時候也是該買首飾買首飾,半點不被這天/災影響。甚至於在外頭酒樓上叫上一桌子飯菜,最後也只吃了幾口就全部給扔了。這事兒也瞞不住,畢竟去酒樓的也不全都是趨炎附勢之輩。
然後事情就鬧起來了!災民們連肚子都填不飽了,身為縣令夫人,就算不跟縣官大人來為民著想,那至少別浪費啊!就這麼些隨手扔掉的菜餚,這要是換成了粗糧,一家四口都能飽飽的吃上十來天了。
這時候事兒還不算鬧大,災民們雖然心中憤恨,可到底是民不與官鬥,也不想跟當官的對上。
偏偏這時候也不知道誰嘟囔了幾句,說是有銀子也別這麼整啊,瞧人家在施粥,結果縣令夫人卻是隨隨便便的就浪費了這麼多的銀子。瞧這副張揚樣子,這輩子也就是一個縣令夫人到頭了!
這就是所謂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了!
小阮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