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種意義上說,邪教也是某種“現實”的反映,它揭示出一定的真實。也就是說它的前一半有其正確的地方。但邪教決不會滿足於此,它不僅要“提出問題”,還要“解決問題”。提出是為“解決”而設定的。用前一半真的來讓人們相信,用後一半假的來讓人們迷信。這便是邪教慣用的伎倆,而且屢試不爽。

邪教首先是作為國家勢力範圍內的一種勢力,而為國家所不容。爾後,又作為一種與人理智理性和正常的人性相悖離的學說,而為世人所唾棄。但邪教不會自行消亡,因為人類的弱點永遠存在,即作為邪教指斥的理由,又作為邪教本身。

人類的“淨化者”

不管本來怎樣,邪教在客觀上是在“淨化”人類,它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人類中理智缺陷者,從中挑選著弱株和病苗。一切潛伏著變異傾向的生命個體都在它的面前現形,它誘發了他們天性中的偏執和誤念,走得最遠者,已先行自我清除。但他們所用的方式過於功利,不太純潔,既然已經厭棄了這個世界,那麼就應該到一個渺無人至的所在,比如,深山老林,去不為人知的“昇天”。你們應該神秘的失蹤,而不應該在光天化日下現場表演。因為如此才能讓人相信你們真的昇天,而你們自身也能找到感覺。但你們卻選擇了一種很俗氣的方式,你們即使在升入另一個世界前,也還在這個世界追求一種“轟動效應”。你們的動機如此不純,妄念如此強烈,即使真有天國,也不會收留你們這些不潔的人,你們必將為天上地下所遺棄,成為無家的孤魂野鬼。

不管邪教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但它確是在清除人類,它引發他們的痴迷,然後再用痴迷殺死他們,以做為榜樣和犧牲,來引誘更多的人。邪教是在清除人類,那些最痴迷者,是它首先清除的物件 。 txt小說上傳分享

耶穌之死

釋迦牟尼

悉達多王子從小就與眾不同,他沉默寡言,不願和人說話,喜歡獨自一個人沉思冥想,宮廷裡的奢華吸引不了他,而對人間的苦難和不幸卻很同情和悲憫,身邊熟悉的人死了,他都要悶悶不樂好幾天。悉達多王子就這樣在憂鬱和沉默中漸漸長大,但對人世間痛苦不幸一面的思索,始終佔據著他的心靈。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苦難和不幸,人為什麼會死,怎樣才能把人們從苦海中拯救出來?這一系列的疑問折磨著悉達多起敏感善良的心靈,他幾度產生出家的念頭。父親看出悉達多王子身上表現出的非世俗傾向,為了挽留他的心,在悉達多王子十六歲那年,給他娶了鄰國的王女為妃。他們共同生了一個兒子。父親以為悉達多王子的心已收回,他對悉達多王子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希望他日後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王。

在一天夜裡,悉達多王子從睡夢中醒來,回頭看見王妃*的女性肉體,感到無比醜陋。從這一刻起,悉達多王子對色慾的興趣一下子消失,覺得人世間再也沒有什麼能夠吸引他,感到萬念俱灰。悉達多王子悄悄起來,從宮中逃走。父親早上知道後,派人去追趕,勸他回頭。但悉達多王子決心已定,先後跟從數個導師尋求解脫之法,修煉苦行。如是六載,倍覺艱辛,但仍無所獲。悉達多王子在河裡洗去了全身的積垢,坐在菩提樹下,發誓不證到無上大覺,即粉身碎骨,終不起坐。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雷鳴電閃,雨瀉樹搖,悉達多王子亦不為之所動,內心如皓星朗月,寧靜清明,達於忘我境界。 悉達多王子終於戰勝了魔障,頓悟一切煩惱皆由心出,亦由心滅。諸法空相,一切諸相,皆是虛妄。在這天夜裡,悉達多王子在菩提樹下成佛,開始講經傳道,廣收弟子,吸納信眾,而成一代佛祖。後人稱之為釋迦牟尼。

耶穌之死

耶穌預感到他將死去,但他不知道死將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臨。他也預感到門徒中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