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一說在川南瀘州,但杜預稱之為“南蠻”,多數人認為應該就是“盧戎”。商周時期,漢江中游的荊楚腹地有兩個唇齒相依的苗蠻小國,稱為“羅國”和“盧國”。其中盧國(盧戎)位於今湖北襄陽以西的南漳一帶,羅國則在南漳東面不遠的宜城山區。漢水在這裡有條支流叫蠻河,盧國和羅國一個在河的上游,一個在河的下游,彼此距離很近。

盧戎尊虎崇虎,也是巴人一脈。它面積雖小,實力不俗,不僅參加過武王伐紂,還曾聯合羅國將新興的楚國打得找不著北——公元前699年楚國伐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左傳》)。不過這對難兄難弟終於後繼乏力,先後為楚所滅。據說秦漢以後盧戎和羅人的後裔輾轉來到朝鮮半島,建立了辰韓、弁韓以及後來的新羅國,從此開創了朝鮮的歷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韓國人自稱“太極虎”,也似乎與西周和巴人有關。

“盧”在《牧誓》八國中雖然分量不重,但它附近有座山非常有名。此山是後世楚國的基業和起點,它就是位於蠻河南岸的荊山。荊山後來的故事,和岐山、巴人都有關係。

“髳”也是巴人的一支,這倒沒人懷疑,但對它的具體位置卻各執一辭。《括地誌》雲:“姚府以南,古髳國之地。” “姚府”即姚州都督府,是唐代在今雲南姚安設定的軍政機關。姚安在雲南中部,和岐山遠隔千山萬水,如果那裡的人也跑到牧野湊熱鬧,就有些瞎胡鬧了。《括地誌》的說法不大可信,因此《辭海》說“髳”是“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名,分佈在今川南、滇北一帶”,把古髳國的位置悄悄北移了一些,但仍然太遠……

一個一個看下來,我們終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常璩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還真不是一句空話!

從《牧誓》八旅中我們看到,武王所率的王師中,除了周原本族計程車兵,和西羌一帶“有夏”遺民以外,尚有以“微”為代表的關中地區沿途歸附的中原小國。這些力量雖然精銳,但畢竟還不足與紂王抗衡。剩下巴師五國,合蜀為六,已在兵力上佔了大半——這就是“巴蜀之師”的班底!

更重要的是,從參與伐紂的八支人馬的方位來看,庸人來自漢水流域,蜀人來自岷江流域,羌人來自渭河流域,髳人來自丹水流域,微人來自汾河流域,盧人來自蠻河流域,彭人來自烏江流域,濮人來自嘉陵江流域,基本上佔據了整個關中平原及其西北、西南地區。甚至,跟隨武王長途奔襲的那些巴蜀戰士還只是冰山一角,他們身後所各自擁有的那一方水土才是“巴蜀之師”的真正含義:巴蜀地區始終為武王伐紂提供穩定的後方、不絕的後援,和極其廣闊的戰略縱深。

岐山,實際已動員了大半個中國的資源和力量與商王朝決戰,勝負之數,可想而知!

這種立足巴蜀、通謀天下、縱橫萬里的政治智慧,著實讓後世梟雄們受益非淺。三國時期的“智聖”諸葛亮這樣說過: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諸葛亮《隆中對》)

益州,就是巴蜀之地;荊州,也是巴蜀的延伸。諸葛亮給劉備出的點子,說白了就是西周文武圖商、秦王統一六國和劉邦平定天下的成功經驗。你看,從兩週、秦漢到三國,一千三百年的天下大勢,表面上看是在中原逐鹿,底下的功夫卻全在巴蜀。

但是,一個更大的疑問浮上心頭:這樣強大的後援力量,岐山又是怎樣聯絡上的呢?難道,當時也出過一個“諸葛亮”嗎? 。 想看書來

丹水秘道

回過頭來,我們還要看看前面那個沒怎麼說清楚的“髳”。

《牧誓》這樣重要的官方檔案,對盟國的排位一定經過仔細的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