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等等。很多地方,去之前我都做了不少功課,在現場又儘量透過導遊以及與當地人的交流,多做探詢。每到一地,耳聞目睹之外,總要抱回一大堆有關的書籍資料,作進一步的欣賞、品評。偶有所得,便形成文字,配以照片,回味再三,常能怡然自得,頗為陶醉。寫慣新聞的人,在寫遊記時,最主要的是要把文字中新聞性的東西剔除掉,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反覆的推敲打磨之中,那些易碎的成分儘量割捨掉,而心態和心境也逐漸平靜下來了。在風景處,最慣常的是作“手扶石”狀的留影,把風景與自己融合在一起。等到有意識要寫點什麼,需要配圖的時候,才發現,要找一張空鏡頭、純粹的風景照,常常很難。再往後,無論走到哪裡,不會再看重自己與風景的合影,不再總作“手扶石”狀的留影,拍的更多的是純粹的風光照,乾淨的畫面,既作欣賞,也作資料,還能與人共享。這次結集出版的,就是我從過去林林總總的文圖中,挑選出自己有感覺也還滿意的部分。書中個別與人商榷或別人與我商榷的篇什,雖有觀點的碰撞,但都和旅行有關,且有風物掌故的交代,某種程度上講,還是資訊的延伸。最後一部分是3篇訪談,都與我在香港的生活、工作經歷有關。

迴歸後的“東方明珠”別樣斑斕絢麗

《迴歸後的“東方明珠”別樣斑斕絢麗》,是《盛開的紫荊花——一個內地記者眼中的香港》出版時,我在人民網文化頻道與網友所做的文字線上交流;《香港:自由的天空》是在香港迴歸10週年前夕,人民網強國論壇以“香港迴歸:那一夜這10年”為主題,約請我作為《人民日報》駐港記者所做的影片訪談,以及與網友線上交流的文字記錄,講述駐港期間的見聞和故事,暢談“一國兩制”條件下香港的“變”與“不變”;《雙城故事》第三集之愛在他鄉,也是在香港迴歸10週年前夕,央視《親歷·見證》欄目拍攝的系列紀錄片,第三集講述的是2003年“非典”期間我在香港和北京的故事,同一集中還有香港亞洲電視臺女記者李彤的故事,入選本書時,有關的解說詞和對白,我都全文照錄了。書中的大部分文字,都在《大公報》、香港《文匯報》和《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過。所以我要特別感謝《大公報》副刊《大公園》的編輯孫嘉萍女士、香港《文匯報》副刊編輯陳海韻小姐,以及《人民日報》副刊編輯常莉女士、徐懷謙先生,因為他們熱情的支援和精心的編輯,才使拙文得以一篇篇出世。個別篇章,我沒有找到自己拍攝的合適照片,只好找友人協助提供,並在圖片說明中一一註明,也因此對柳曉莉小姐、陳宗昊先生、周顯波先生、崔佳先生、郇恆賽先生一併致謝。因為是輕鬆的圖文書,我特意請身邊70後、80後、90後的人分別瀏覽了初稿,收集他們的反應。他們含蓄而慷慨的首肯,給我以莫大的鼓勵和信心,同時也由衷地感謝他們提出的中肯而寶貴的意見。並不是所有的風景都能讓人有所感悟的,有時候雖有所得,卻一直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興奮點,遲遲不能動筆。四川大邑的劉文彩地主莊園、瀋陽大帥府等,10多年前我就惦記著去,並提前收集了許多相關資料,包括“*”期間有關收租院的出版物等;後來也成行了,大帥府我甚至去了4次,照片拍了不少,可到現在文章才剛剛開了個頭……好在風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不必著急。雲遊四方,邊走邊看,邊拍邊寫,還能做到“革命生產兩不誤”,實在是件開心的事。我至今樂此不疲,還這麼一路樂呵呵地走著,哈哈。2009年12月12日於官園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