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水,易成活,插在地上就能生長,因而經常被用來築圍欄,後來都不知不覺長成小樹了。這塊自留地分成相連的4塊,分別種上不同的品種,分不同時令連續播種,一年四季都沒有閒著的時候。靠東頭的一塊主要種作料用的菜,蔥、姜、蒜是常見的。新春的青蒜剛長出來的時候,不忍心馬上連根拔了,每次都很謹慎地先暫時掐幾片葉子吃;等最後多了的時候,再開始一根一根地拔了吃。我們那兒有一種小蔥,比北方的大蔥細小得多,也沒有北方的蔥辣,但香味撲鼻,切碎後往剛出鍋的熱菜或麵條上一撒,立刻清香四溢。這種蔥和韭菜一樣,是一窩一窩地長,等長出一撥後,用刀齊土割下;不出幾天就又齊刷刷地長出來了。90 自留地裡種的大部分還是菜蔬。夏秋的品種是最多的,辣椒、西紅柿、豌豆、茄子、芋頭、土豆、紅薯、空心菜、萵苣等應有盡有,偶爾也種豌豆、蠶豆、綠豆和黃豆;種扁豆、豇豆、峨眉豆還得搭個架子;瓜類有南瓜、冬瓜、黃瓜、菜瓜、絲瓜,個別的還種有西瓜、甜瓜、香瓜;冬春則種小白菜、大白菜、捲心菜,雪裡蕻自然也不會少;最具特色的莫過於菜薹,它是一種菜心,分紫色和白色,又嫩又脆,炒臘肉是一絕,應該是當地冬春最好的蔬菜了。那個時候,食用油的供應很緊張,每人每月按兩供應。農家的油大都不夠吃,只能靠在自留地裡種上一點油料作物如油菜、蓖麻、芝麻等,收穫後用籽換些油吃。自留地裡施用的全是農家肥,也就是漚過的人糞尿、雞鴨豬糞和垃圾,既無汙染,又不會造成土質的板結,更重要的是沒有無機肥的那種催生作用,使菜得以自然而然地生長。這就像野生和人工培育的動植物的品質不同是一樣的,普通農家並不一定都知道其中的科學道理,但他們清楚,自留地裡蔬菜的味道比大棚或蔬菜隊專門種的菜味道要好,而這很大程度上跟只施用農家肥有關。當然,買化肥的錢可省下來了。菜的新鮮自不必說,想吃什麼蔬菜,就下地裡現摘,帶著露水和新鮮泥土的菜,一個個很精神地支稜著,可愛又可口。因為是自家一瓢水一筐肥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所以,任何一棵菜的利用都是最充分的,從不輕易扔掉一枝一葉。空心菜的嫩尖可炒著吃,老一些的梗切碎了炒,味道也不差,這個做法在北京如今很火的湖南菜中還能見到。蘿蔔既可生吃又可切成絲炒著吃或做成蘿蔔湯;蘿蔔葉和梗則用鹽醃一下,兩三天後切碎了,用油一回鍋即成醃菜,又酸又脆。收穫得多了,不能都吃新鮮的,就切成片或絲風乾了儲存起來,隨時想吃隨時用,也可洗淨後做成泡菜。我們家鄉的人愛吃辣,一年四季都少不了辣椒。春秋的時候,自留地裡長得最多的就數辣椒了。辣椒的做法很多,除了做虎皮辣椒以及和其他菜炒在一起用來調味以外,我們還喜歡把辣椒放在火裡燒,去皮後,用醬、醋、鹽拌一下,或是把紅辣椒切成片用鹽拌勻,放一晚上再食用,味道都很別緻。為供冬春之用,就把辣椒剁碎了做成各種辣椒醬,有黃豆的、豌豆的、91小麥的等等,這樣,一年四季就都能嚐到辣味了。經營自留地當然只能是忙裡偷閒,白天集體出工,給公家忙乎,收工之後才到自留地裡忙,一家人披星戴月在自留地裡澆水施肥是常有的事。耕作方式是原始的,既不用機械,也不用畜力,翻土、耙地、施肥都完全靠人力,農家也都自得其樂。方 自留地裡種什麼不種什麼,由自家決定,收穫完全歸己,農家購買油、鹽、醬、醋的零用錢也大多來自出賣自留地裡的收穫,所以農家經營自留地一般都很精心。收成好的時候,自家吃不了,便送一些給親朋,有時候還可互相交換品種,這也是那個時期親朋之間的一種特有的關懷。那個時候,農家的生活很苦。全年的工分加起來也折算不了幾個錢,一年到頭所需的家常菜要是都靠集體分或花錢買,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記得有一年過春節,我們六口之家也就分得兩塊錢、一斤肉。趕上年成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