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蒙難者英名記錄 2007年3月11日攝塔園風景區中的天壇形*博物館建築 2007年3月11日攝精緻、更完善一些:實物還可以更多一些;13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劃分還可以再斟酌;每一個部分的設計包括整體的規劃設計還可以加入更多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可以更經典。臨下山,忽然刮來一陣風,揚起一地塵土,把我的思緒打斷。想到運作者們所處的環境和遇到的實際困難,還有他們過人的勇氣和精神,再如此苛求,我於心不忍。
鐵西區的記憶
第一次到瀋陽市鐵西區,看到“鑄造博物館”幾個大字,於鑄造業完全外行的我,並沒覺得有什麼。待走進由原瀋陽鑄造廠大型一車間即翻砂車間復原、建築面積萬平方米的博物館裡,高31米、長24米的超大型建築結構,轉盤子、碾砂機、燜火窯等鑄件工藝流程實物排列,芯盒、風鏟、砂箱、耐火管、鉛粉、風衝“鑄造博物館”門前 2009年3月5日攝34 鑄造博物館內景 2009年3月5日攝鑄造博物館內當年牆上宣傳畫 2009年3月5日攝子等各式各樣工業元素點綴在牆……形象再現的鑄造廠車間工人生產時的場景,不由得不被深深地震撼。瀋陽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我國第一臺車床、第一臺變壓器、第一臺壓縮機、第一臺水下機器人等數百個“新中國第一”在這裡誕生,曾經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的諸多輝煌。而該市鐵西區,有“東方魯爾”之稱,鼎盛時期,全市99家大中型國有企業有90家在這裡落戶。按照“南宅北廠”的城區佈局,鐵西區建設大路以北為企業聚集地區,工業遺存異常豐富,跨越日偽統治、解放戰爭、國家“一五”和“二五”等近百年的歷史時期。瀋陽鑄造廠始建於1939年,其前身是日本高砂製作所。瀋陽解放後,工廠多次更名,直到1956年修建了該廠,並定名為瀋陽鑄造廠。當時鑄造廠佔地面積33萬平方米,職工人數多達5800人,號稱當時亞洲最大的鑄造企業。鐵西區的南部,贊工街2號,曾經是聞名全國的工人村,始建於1952年9月。“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不僅是對鐵西區“工人村”的生動寫照,也是當時人們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生活圖景。“一五”期間,隨著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產業工人隊伍不斷壯大,瀋陽市投資1200萬元建起規模龐大的工人村居住區。143棟蘇式風格建築拔地而起,令人心潮澎湃。據說,當年的“工人村”總佔地面積達73萬平方米,是中國最早的工人住宅樓群。“工人村”的第一批住戶多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領導幹部、勞動模範、高階知識分子和高階技術工人。工業,鑄就了鐵西區的燦爛,輝煌而持久。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期,鐵西區這位“計劃經濟”時代的“天之驕35子”,從巔峰跌入谷底,有了兩個不雅的俗稱:一曰“貧民窟”——企業不景氣,困難群體多,環境髒亂差;二曰“度假村”——低檔歌廳、洗浴城等娛樂休閒場所遍佈,治安狀況複雜。2002年,瀋陽市政府作出鐵西區與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的決定,鐵西區政府開始組織實施企業重組、“東搬西建”工程。到2007年底,方 共從市區內搬遷企業239戶,騰遷土地平方公里。鑄造博物館展示的車床 2009年3月5日攝隨著老工業街區改造步伐的加快,工業企業在老城區逐漸成為零星遺蹟。要不要儲存這些代表瀋陽甚至新中國工業發展程序的歷史遺蹟?剛開始是有爭議的。歷史,僅靠人的記憶,終歸不牢靠。把對歷史的記憶,透過對原物、原址現場保留,作為一種活生生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