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味……
——劉太行
記者:您的祖籍是四川開縣,當時你們家在當地應該算是比較富裕的人家,而您父親為什麼總是說自己是吹鼓手的後代?既然出生在文人家庭,為什麼最後選擇去當兵?
劉太行:關於我們家的出身有許多說法,有的說劉家祖先是漢代的皇族後裔,有的說是“湖廣填四川”的難民。根據《劉氏家譜》記載,劉家的先祖確是漢室之後,曾受封為長沙王,後來劉家世代以農為業,兼作打鐵等小手工藝。我的曾祖父身強力壯,勤勞肯幹擅長打鐵,是個手藝高超的鐵匠,替人修理犁、耙、鋤等農具。而且他為人正直、敦厚、聰明能幹,又樂於助人;靠自修能識文斷字,《三國演義》讀得下來,講得出去;擺起“龍門陣”來,窩棚內外人擠得無插腳之處。他還有一支紫亮的嗩吶,吹起來悠揚、動聽,鄉鄰間的婚喪嫁娶少不得拉他去幫忙吹奏一番。所以後來我父親總說自己是“吹鼓手的後代”,從來也不講家譜上那些皇族之後的記載。
我們家在我爺爺這一代家境還算可以,並不太窮。但是我爺爺是家裡的老六,是最小的,身體又不太好。爺爺是文人,家裡的兄弟就欺負他,他分地分得也最差。我們都去看過,他分的地都是坡地。在我們老家開縣,好的地都種稻子,他分的地只能種紅苕。我父親在少年時曾過了幾年小康的日子,可以讀讀書,那時他就讀於漢西書院和癸府中學。可是好景不長,家境破落,我父親也被迫輟學,下煤洞挑煤,為人打工。
最後我爺爺患癆病(肺結核)去世了。奶奶一個人帶的孩子又多,所以我爸爸就跟奶奶講,我要當兵去,在家也是餓死。於是我爸爸就參軍去重慶參加了抗袁的軍隊。
記者:您父親1912年考入重慶將校學堂,從此開始了他漫長、曲折、偉大、悲壯的軍旅生涯,後來有人說您父親生來就應該是一個軍事家。當年在川軍,他有許多稱號,比如“獨眼龍將軍”“瞎哥”“劉瞎子”,一提起這些名字,在四川是聲名赫赫,威震四方的。
劉太行:將校學堂是*成立以後革命黨人在川中辦的第一所軍校,所以很受關注。當時將校學堂的第一批學生共有400多人,我爸爸被分在第二大隊的一排一班。這時,他已經換上了黃綠色豎領緊身的嶄新軍服,頭髮也理成了小平頭,完全是一副英武、威嚴的軍人模樣了。
我父親比較喜歡讀古今中外的軍事書籍,諸如孫子、吳起、劉伯溫等人的兵法,後來聽他說當時他能出口成章。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讀不完的父親…採訪劉伯承的長子劉太行(2)
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熊克武的部隊當見習生,當時熊克武為蜀軍第一師師長。很快他就作為排長參加了討袁戰爭。有一仗打得很殘酷,整個陣地彈片橫飛,硝煙瀰漫,幾次進攻都沒有奏效。最後我爸爸揮著一把大刀,高聲喊殺,再次發起衝鋒。士兵們勇氣大增,蜂擁而上,終於奪下了敵方的陣地,因此他被火線升為連長。
後來我爸爸又參加了護國、護法和討袁戰爭,他轉戰巴山蜀水之間,打了不少勝仗,立下屢屢戰功,他的軍事才華和無畏的氣概不斷地顯示出來,為此他也付出了代價,好幾次險些喪命,一隻眼睛也打瞎了,所以在四川軍界,就有了“劉瞎子”“獨眼龍將軍”的稱號。
記者: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一書中,有一段關於朱德回顧自己和您父親參加革命的話,說:“人們走著不同的道路。有的人做了軍閥而不思悔改;有的人隨軍閥入泥潭,但最終找到了新的革命道路;也有人看到了新的道路,卻因為過去中毒太深而不能自拔。許多國民黨軍人變成了新軍閥。而劉伯承和我則找到並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到最後參加共產黨以前,在川軍中,劉帥歷任團長、前敵指揮官,是頗負盛名的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