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我感覺內地的審查制度太嚴了,剪來剪去,把一部戲硬邦邦地剪到適合內地的要求為止,合拍片就成了不倫不類的電影。」陳可新抱怨道。
這是絕大多數香港電影人不適應的地方。
香港電影實行分級制度,無論是叄級片還是兇殺片都可以在影院上映,很少需要刪減,他們難以把握內地的審查尺度。
尤其是在溝通上,領會不了廣電總局的意思。
「這個方面可以協商,只要是真正的好片,我相信都會有好的結果,由我們負責解決審查上的工作,你們安心拍戲。」林子軒回應道,「《無間道》就是如此,分成香港和內地兩個版本,這也是市場需求。」
既然電影想在內地上映,就要迎合內地市場和內地的需求。
好夢公司在透過審查這一塊有豐富的經驗,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電影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在暫時無法改變審查制度的前提下,要想方設法的在規則允許下保證電影的藝術性和完整性。
「為什麼合拍片要有香港演員和內地演員的比例?安排演員難道能嚴格按比例來麼?有人講粵語,有人講普通話,還要費力地去解釋為什麼這個人要講普通話,太麻煩了。」有人不滿道。
「你可以從市場的角度考慮,影片在內地上映,有內地演員參演更能吸引觀眾,而且,既然是合拍片,就是兩地電影人全面的合作,在資金上、劇情上、幕後工作人員和演員上通力合作,不然和港片有什麼區別。」林子軒解釋道。
「港片一直以來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港島的生活息息相關,一旦進入內地,使用內地演員,拍攝內地的劇情,那港片還是港片麼?」有人擔心道。
這是一種觀點,不少香港電影人呼籲要保持香港電影的純正性,堅持採用本土資金,本土演員,放棄內地市場。
也有人選擇了融合,儘量在可能的範圍內維持著港片味道。
這就看各人的選擇了,沒辦法強求。
只是香港電影已經到了最壞的時代,堅守還是融合,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事實上,早在一九九七年香港電影圈就有過類似的爭論,那時香港出現了移民潮。
一大批電影人在回歸前向國外移民,其中不乏大明星。
周星馳也曾申請移民加拿大,不過在辦理移民簽證的過程中,被認為有幫派背景沒有透過,不得不放棄移民。
那些移民的電影人在國外的日子並不好過,有人形容他們在國外的境遇是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
還有一部分人選擇到好萊塢碰運氣,結果不太理想,除了極少數的成功者,大多數人都蒙受了經濟上的損失。
如今,當初移民的電影人慢慢又回來了,重新面臨選擇,這次是向內地發展。
「港片是華國電影的一部分,不是港片的味道變了,而是市場變了,觀眾的口味變了。」林子軒沉聲道。
也可以說,屬於港片的時代過去了。
香港由於地域限制,本身撐不起那麼大的電影工業,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開放,和內地合作,是遲早的事情。
座談會上的討論並不愉快,有些人沒有認清形勢,或許認清了卻仍然堅持己見,對內地抱有成見,把自己看得很高。
可以預見,香港電影和內地將經歷一段互相磨合和適應的過程。
第七百七十五章 最後的機會
座談會結束有一場象徵性質的冷餐會,主要用於交際。
在場的人自己選取食物和酒水,相熟的人坐在一起閒聊,氛圍較為輕鬆。
林子軒隨意觀察了一番,這些香港電影人實際上也分成很多小圈子,只不過香港電影圈本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