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影視基地的定價,普通演員一天是二十五元,工作八小時,加班一小時兩元。

拍夜戲一小時加五元,這個夜戲指晚上十二點之後或者早上五點之前起來拍戲。

需要剃頭的三十元到五十元不等,看劇組安排,不能低於三十元。

淋雨五元起步,化妝帶血的五元到二十元不等,演死人劇組要包紅包,五元左右。

捱打加二十元,這個是真打,出演風塵女子,工資翻倍,這是指和客人有身體接觸。

女性如果有部分身體裸露鏡頭的,薪酬需要和劇組進行協商,不得低於一百元。

為了規範秩序,基地把拍戲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情況做了一個大概定價,群眾演員和劇組要按照這個價目表來,不得私自提價或者降價。

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群眾演員的利益。

這個薪酬看起來比社會上普通工人的工資要高,但群眾演員不是每天都有戲拍。

這是一份不穩定的工作,沒有社會保險,生病住院沒有單位報銷。

甚至幾天不去影視基地報導,就找不到戲拍了,誰知道你是誰啊。

大部分群眾演員過來拍戲是因為有一個成名的夢想,可惜真正從群演裡走出來的明星大腕屈指可數,絕大部分群眾演員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消耗掉了青春。

作為群眾演員能堅持五年以上的很少,在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只能尋找其他出路。

林子軒邀請江至強來影視基地是為了參觀國內影視行業的基礎設施。

對總局來說,懷柔影視基地是一項政績工程。

有國外的電影人來華國訪問,總會帶他們參觀一下,顯示華國電影行業的繁榮發展。

總局打算把懷柔影視基地打造成亞洲最大的影視基地,基地的各項設施極為完善,攝影棚就算比不了好萊塢,在亞洲應該是首屈一指。

香港人稠地滿,想要興建大型的影視基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方面,沒辦法和內地相比。

影視基地內繁忙的景象讓江至強似乎回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那時候香港到處都是劇組在拍戲,演員每天要跑好幾個劇組,只能在拍戲間隙打個盹。

東南亞各地的片商拿著成皮箱的錢在電影公司外邊排隊等著,複製一出來大家就哄搶。

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真的是遍地黃金,拍一部賺一部,大家像是瘋了一樣的拍戲,電影公司賺的盆滿缽滿,演員和幕後工人人員人人有錢賺。

只可惜那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江至強在美國參觀過環球電影公司的製片廠,他覺得不見得比懷柔影視基地的規模更大。

不過美國的製片廠在管理上更為專業,內地的影視基地看起來有點混亂。

畢竟有這麼多劇組同時拍戲,影視基地沒有充足的管理人員一對一的管理,這就造成了混亂的局面,偶爾還會發生爭執。

有個劇組在這個院子裡拍文戲,另一個院子正在拍武戲,打打鬧鬧的影響到其他劇組。

這都是常有的事兒,只能說基地的管理經驗不足。

參觀了一番後,江至強承認內地的確有製作商業大片的基礎,缺少的是專業人員。

作為香港老牌的電影製作人,他看到一家劇組在拍武戲,看了一會就清楚了兩地的差別。

內地的武戲很實在,一板一眼,一拳一腳,和八十年代的香港武俠劇很像,經過多年的創新,香港的武俠片融入了各種元素,武打效果愈發的精彩。

從這點可以看出,兩地各有自身的優勢。

參觀結束,林子軒請江至強到京城飯店吃飯,順便介紹一些京城演藝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