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六點八,一個是過年期間,上網的人不多,而且上網的大多是年輕人,對懷舊的片子興趣不大,不覺得好看。

林子軒對此不太在意。

或許過上幾個月評分就會上來,只有經得起時光沉澱的電影才能成為經典。

《渴望》續集的觀眾群體主要是中年人,網上不是好夢公司宣傳的重點,九九年華國國內的網民數量不足一千萬,不用投入過大。

目前宣傳的陣地還是報紙和電視這樣的傳統媒體,只有等到網民數量過億後才值得重視。

華國電視臺在新聞上報導了觀眾排隊買票的場景,採訪了幾位觀眾和專家,專家提出要製作優秀的國產電影,打造品牌效應。

《渴望》就是一個優質的品牌。

有了這個先例,是不是可以拍攝更多類似的電影,比如把《編輯部的故事》和《京城人在紐約》拿來拍成電影。

這個不太容易,可能會取得成功,也可能會賠本。

首先這兩部劇的主演葛優和姜文很難請,如果請不來他們倆,基本上沒戲。

再說,就是題材的問題,像《編輯部的故事》這種情景喜劇和馮小剛的賀歲片重合了,拍出來的效果會打折扣。

懷舊要有觀眾基礎,《渴望》是一代人的回憶,《京城人在紐約》顯然還達不到那種程度。

所以,看到《渴望》續集票房大賣,打算跟風的電影公司要謹慎,先調查清楚市場再說。

倒是林曉玲提起的重拍《過把癮》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那是個愛情片,符合年輕觀眾的口味,找青年演員來演,投資不大,容易收回成本。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