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他們先把《頑主》送審,看看結果。
半個月後,沒想到審核透過,沒有提出大的修改意見,那麼下一步就要安排上映了。
巴山電影廠準備從蓉城開始小範圍放映,如果得到觀眾認可,再擴大上映範圍,如果觀眾不認可,那就算了,靠賣錄影帶也能撈回點資金。
進入1991年,蓉城的影院內出現了一部新電影,在這個冬天徹底點燃了年輕人的熱情。
第四十章 非主流和主流的抗爭
臨近年節,在蓉城的大街上總能看到模仿《頑主》中對白的年輕人,雖然不是那麼正宗的京味,卻別有一番喜劇效果。
其中的不少橋段被他們津津樂道,年輕人聚在一起如果不談論《頑主》那就是落伍了。
這就是《頑主》帶給蓉城的改變。
這個年代一部電影上映基本上沒有宣傳費用,還不流行大張旗鼓的在報紙和電視上打廣告,帶著演員四處跑宣傳,也沒有各種炒作。
頂多是在電影院貼幾張電影海報,告訴觀眾這是個什麼型別的電影。
電影的宣傳幾乎全部依靠觀眾的口口相傳,好口碑才能讓更多的觀眾走入影院。
米佳山心中頗為忐忑,他知道《頑主》最好的放映地點是在京城,也只有京城人最懂這部電影,這就是地域文化。
不過,如果《頑主》在蓉城折戟沉沙了,那就沒有機會在京城放映了。
好在一部好電影能夠獲得觀眾的共鳴,蓉城的年輕人同樣喜愛這部京味十足的片子。
看著從影院傳過來的好訊息,米佳山立刻申請讓影片在北方各大城市上映,要是還能取得好成績,那就在全國範圍上映。
他這麼做是擔心《頑主》會在南方遇冷,這畢竟是一部帶有濃重北方地域文化的影片。
華國南北方的文化差異頗大,東北的二人轉在南方沒有市場,南方的滑稽戲同樣無法在北方流行,兩地觀眾的口味迥異。
進入臘月,《頑主》終於在京城上映。
這部電影在京城比在蓉城還要火爆,看著電影中熟悉的景物,聽著熟悉的臺詞,感受著京城的日常生活,京城的觀眾就像是自己在電影裡一樣。
這種代入感特棒!
而且,他們更能理解影片中三位主角的遭遇,因為這種事就發生在他們身邊,發生在他們身上,面對這個變革中的社會,年輕人迷惘無措,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這是一部能帶給他們歡笑,還能引起他們強烈共鳴的電影。
與此同時,報紙和雜誌上開始關注《頑主》,由電影的熱映帶來了猛烈的抨擊。
林子軒發表在《京城文學》上的小說並沒有引起主流文學圈的關注。
一個新人作家寫了一部小說,就算是內容標新立異,也不值得大張旗鼓的評說。
但《頑主》拍攝成電影,引發了年輕人的觀影熱潮,形成了一種現象,造成了社會影響,這就值得說道一番了。
報紙上普遍評價《頑主》是一部低階趣味的電影,是一部媚俗的電影,是一部抹黑社會建設新風貌的電影。
為什麼會引起這麼猛烈的抨擊呢?
這和《頑主》裡不少調侃的情節有關,比如給地攤文學的作家頒發文學獎,這就是對主流文學圈的一種諷刺,還有揭穿道貌岸然的學者和教育家,把社會上不少成功人士虛偽的外衣扒掉,露出裡面的花花腸子來。
《頑主》說到底就是對這個時代主流價值觀的嘲諷,是非主流對主流的挑戰。
這就難怪人家會抨擊了。
《頑主》不出名就算了,既然你出名了,那這些代表主流價值觀的人自然要發出聲音來。
如果他們代表高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