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要聯絡實際,不能光學不練,學校也鼓勵我們要進行實踐。」林曉玲據理力爭道,「老哥,你有沒有門路?給我們找點活幹,錢不錢的無所謂,能拍片子就行。」

這次的獲獎不僅讓曉玲同學成功轉正,還給了她不小的自信。

「你啊,還是太膨脹。」林子軒搖頭道。

話雖這麼說,他也不能不管,林子軒明白拍電影理論很重要,但實踐更重要。

馮小剛沒學過電影理論,現在照樣拍電影,這就是長期實踐的結果。

他想起前幾天在華國電視臺,遇到了《華國時空》欄目組的編導,《華國時空》新開闢了一個子欄目叫做《生活空間》。

這個欄目關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鏡頭記錄下這些平凡的故事。

他們的目標是想做一個社會忠實的紀錄者、冷靜的觀察者、認真的思考著,展現一幅幅華國社會變革中的生動畫卷。

這需要不少外派記者深入各個家庭進行採訪,欄目組剛成立沒有那麼多的人力物力。

林曉玲是電影學院的學生,又有了一點小名氣,電視臺應該不會拒絕這種免費的勞動力,如果拍攝的節目被欄目組採納,還會有酬勞可拿。

「拍紀錄片可以吧?」林子軒詢問道。

「當然行啦,還是老哥好,這麼快就想到門路了,我們幾個人在學校一點法子都沒有。」林曉玲拍馬屁道。

「既然想拍就認真拍,別給玩兒似的。」林子軒叮囑道。

這時候,法國電影人讓路易來到京城,和林子軒見了一面,表達了對《活著》這個故事的喜愛之情,並期望《活著》能早日翻譯成法文。

他會和法國國內的出版商推薦《活著》這本書。

林子軒覺得這人不錯,就送了他一本中文版的《活著》,反正家裡還有好幾百本呢。

透過翻譯他知道這個法國人是個製片人,也是投資商,這次來是和張藝謀合作拍攝新片,這個法國人似乎對華國電影尤為感興趣。

聽姜文說《陽光燦爛的日子》後期製作又要沒錢了。

林子軒覺得可以把這個法國人介紹給姜文,再忽悠一筆錢出來,把片子製作完成。

第二百二十一章 製片人

林子軒對著法國人把《陽光燦爛的日子》一頓好誇,把這部片子說成是華國最好的藝術電影之一,來華國一趟不看看是你的損失。

這種叫賣式的推銷讓一旁的翻譯忍不住笑場。

這翻譯其實不算是翻譯,也是一位製片人,京城人,叫做王微。

王微三十多歲,容貌端莊,頗有氣質,1977年進入電影圈,當了十年的演員,沒混出太大的名堂。

八十年代後期華國興起出國潮,她到法國留學,學的是工商管理,畢業後搖身一變成為了電影的製片人和監製,在電影製作和國際融資上有著豐富的經驗。

製片人也分檔次,像林子軒這種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只能在國內鬧騰。

高階的製片人能邀請大導演和大明星,推動國際資本的合作,拍完片子還能保證參加國際性的電影節,甚至能影響到電影節獎項的歸屬。

這種國際電影人和各大電影節的主席都很熟悉,瞭解國際影壇的動態和趨勢。

法國人讓路易和王微這次來華國,就是覺得張藝謀目前正在上升期,能拍出有藝術性和高水準的片子,這種片子在歐洲很有市場。

尤其是在歐洲的電影節上會受到歡迎,能賣出好價錢。

一位導演真正展現才華的時間也就是那麼幾年,在某段時間能拍出一系列的好片子。

這就是創作的高峰期。

當然,這不是說他以後拍不出好電影了,他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