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風氣如此冷漠,媒體才應該負有最大的責任。”

“細思極恐,不禁在想,那些孩子們,在被報道出來,被圍觀的時候,那些犯罪分子是不是也正好看到了?”

“可笑的張原記者,原來你才是最大的幫兇。為什麼不先確定可以幫助他們,再發新聞稿,為什麼要先發新聞,然後才想到去為他們尋找援助,說白了,還是你自己為了新聞,根本不顧那些孩子們,這麼做,你有沒有問過孩子們?”

“火車站後勤部門的效率什麼時候這麼高了?該效率的時候不效率,不該效率的時候,卻那麼效率,而且你們是冷血動物嗎?為什麼對那些孩子視而不見?”

“現在的媒體,為了新聞,什麼不敢做?他們哪裡會管他們的報道會不會傷害道別人?”

“可笑,明明是自己的錯,卻還在那裡一副為孩子們鳴不平的道德君子的樣子,可悲,孩子們何其無辜,他們只是想要一個棲身之地,卻不可得,可嘆,火車站的後勤部門,只看到了那個洞,卻完全忽略了住在裡面的孩子們。”

這一場媒體見面會,最終引爆了話題,到底怎麼做,才是對他們的最好的幫助?

葉秋的兩個故事也廣為流傳,而張原卻成了人們恥笑的物件,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大概說的就是張原吧。

他或許是出於好心,初衷或許是好的,可是卻以自己為中心,完全沒有考慮到還在們的處境,結果釀成了大錯。

最關鍵的是,他報道的新聞並不止這一篇,所以才更讓人憤怒和不滿。

一次兩次或許可以是巧合,可是那麼多篇報道,他卻沒有發現問題,還是說他根本就沒有想過去發現問題。

只是一味地將責任推脫給其他人,或者是地方相關部門,或者是慈善機構,卻完全沒有想到,這一切的根源在於他自己本身!

第964章

這一個事件,可謂是一波三折,峰迴路轉。

不過,雖然這個事情,的確責任不在慈善機構,但是關於慈善基金會的稽核效率,以及媒體記者們在面臨職業道德和社會倫理之間的選擇的時候,應該如何抉擇,都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一些慈善基金,慈善名人也紛紛現身說法。

慈善基金會方面表示,國內的慈善機構在審批,到最終的確定援助的流程,的確繁瑣,但是實際上,這卻是很難做到簡化流程,因為慈善基金,必須用在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如此,在審批的時候,自然要格外的嚴謹。

而簡化流程的弊端,實際上早就已經出現了。

網路上,在微信當中就有自發求助籌款的功能,這種方式,原本初衷是好的,也獲得了眾多網友的支援。

但是因為這種方式,稽核流程簡單,缺乏嚴謹性,雖然在效率上提高了,但是卻往往會出現一兩隻害群之馬,結果事件真相一出,往往會讓人對此類的籌款的專案產生不信任。

同時,還出現過一個家裡有幾套房,卻哭窮求捐款的案例。

而往往這種事情的出現,會讓慈善基金會遭遇信任危機。

一些慈善名人也表示,其實國內的慈善事業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和人們的慈善意識,以及沒有重視社會公德的教育。

在國外很多發達國家,比如在北美,他們似乎有一種共識:不做義工就得不到社會的尊重。

在這種氛圍下,北美的學生就形成了一種認知,不做義工就別想申請好的大學,更難以進入名校。

這不是一種硬性要求,但是卻成為一種共識。

有一份調查發現,在北美的許多名校,他們的學生,都或多或少的都有義工的經歷。

他們的義工活動是從娃娃抓起,小學生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