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不覺就有了自信”。而且不知不覺就發現,以前覺得不會做的事情,可以做得很好,這樣就建立了自信心了。他打了個簡單的比方,“突然叫你去賭博,你覺得哎呀我怕輸,結果賭了十天半個月了,你卻一直在贏,你是不是越來越敢賭了?自信也是這麼個道理。事情總是在朝好的方面發展,這樣你就建立起自信心來了,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老是在輸,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就會越來越不自信了,最後可能就放棄掉了。”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產階層文化資本的獲得(6)
W15曾和我探討過人的成就動機,為什麼有的家庭地位很優越,也能夠給子女提供很好的精神和物質條件,但是子女的職業成就就是平平常常,相反,有的家庭根本給不了孩子什麼條件,孩子卻很成才。這其實是我一直在思考卻不得解答的問題。馬斯洛著名的動機需求五層次認為人具有生理需求、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他認為這些需要是從低階到高階排序,當低階需要滿足之後才有精力去顧及更高層次的需要。米德的“概化他人”的觀點則認為:人對自身的看法往往來自他所感覺到的別人對他的看法,那麼,對於這些訪談物件的情況是不是可以這樣看:人對自己的看法總是來自自身和周圍人的比較,來判斷自己具有某方面的資本,這種資本可能是先賦的,是自身或家庭本來就有的,也可能來自自己的努力後天獲得的,在某種情境下,他發現自己的這種資本並非人人具備,這使他認定自己的家庭或者自己身上具有某些方面的價值,而這種對自己價值的確定又反過來促使他們更加自覺地去追求他所感受到的這種資本,從而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因為社會對於他們的資本的確認,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
今天的中國中產階層,他們所生活的時代不一樣,他們的生活場域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大多是由高考這架“社會地位的提升機”所造就的。1977年以後重新恢復高考,1999年起,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高校擴招,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斷增加。埃爾德曾經指出:“即使是極端聰明和勤奮的人,如果沒有機會,也不能超越災難的影響而獲得生活的成功。”G�H�埃爾德:《大蕭條的孩子們》,第467頁。雅斯貝爾斯也指出:“教育正是藉助於個人的存在將個人帶入全體之中,個人進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狹小的存在被萬物注入了新的生氣。如果一個人與一個更明朗、更充實的世界合為一體的話,也就能夠真正成為他自己。”謝維和:《教育活動中的社會學分析》,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第69頁。事實上,大學學位既保護了那些出生在上層家庭中的特權,同時也為那些來自下層的許多人躍居高位創造了條件。丹尼斯·吉爾伯特、 約瑟夫·A�卡爾:《美國階級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第219頁。如此,在中國當代中產階層的形成過程中,文化資本的獲得不僅來自家庭的傳承,同樣來自藉助於自身的成就動機而實現的社會流動。同時,一旦進入中產階層的行列,他們還會不斷接受繼續教育以保持自己在文化資本佔有上的優勢。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中產階層文化資本的傳承(1)
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父輩已經獲得的文化資本對於子女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大。張翼發表於《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4期的文章《中國人社會地位的獲得》中在談及“中國人社會地位的獲得”時做了“教育資本的永續性”假設,認為在影響社會個體的社會地位獲得的後致性因素中,教育資本的影響力不僅具有恆久性,而且會越來越大於“政治資本”。只要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過程穩定而持續,這種影響力就會越來越明顯, 張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