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父親始終沒有放棄求學夢,對孩子說:“只要你們讀書,花多少錢我去賺。”W8的大哥是村裡恢復高考之後最早考出去的大學生。

中產階層文化資本的獲得(4)

W8還談到了跟文化資本的傳承有關的一個概念——門風。W8的家庭雖然不能直接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但是,他們家的文化資本的積澱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孩子,因此,除非實在迫不得已而讓W8 的二哥輟學,W8的父親還是咬緊牙關,讓孩子們上學。孩子們也在與其他家庭的比較中,發覺自己家族所具有的文化資本,即對於學習保持興趣的門風。他提到他小的時候,鄰居家的孩子“哭呀,鬧呀,不願意上學。但是我們家的孩子不管學習好還是不好,學是肯定會去上的。一早起來就往學校趕,唯恐晚了。可能是因為我家的門風。”他們這個家族現在有200多口人,沒有聽說過誰不想上學。W8認為這可能是跟遺傳有關。而鄰居展家的孩子現在每天都要拿鞭子趕到學校門口,而且展家現在還沒有出過大學生,他家的每一代都不願意進學校。

他們家這個村現在有四五家大姓,現在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出過大學生的還是那幾家。在W8看來,在農村,原來地主的現在還是地主,原來富農的現在還是富農。因為她們願意出去吃苦,願意出去幹。而“原來文化大革命時候的紅衛兵現在還是紅衛兵,只不過年紀大了”。由此W8認為:“門風很重要。門風就是前期教育,就是家庭環境,是老一輩對成長當中的兒女的家庭環境,父母在做人方面、為人處世好,他的子女出來絕對差不到哪裡去。”

但是,贏得了讀書機會的孩子,並不表示一定能夠完成文化資本的積累,從而實現文化資本向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轉換。他們會由於學習能力以及其他原因可能被淘汰,W8談到他的姐姐雖然贏得了學習機會,但是被“文革”耽誤了,沒有考上,他說:“我姐姐讀書我爸也費了不少心血,她那時候從小舉革命的小紅旗,底子太差,沒有考上。”這跟我們前面所提到的W10 不同,W10 有家庭文化資本的積累,還有其他接受文化資本的機會,比如說做工農兵大學學員,因此,儘管W10的出生處於“文革”時期事件影響更深的年齡,但是她的家庭條件使她所受“文革”的負面影響反而小於出生在70年代初期的農村孩子。W10可以把“文革”時期的那段農村生活看作田園牧歌,但“文革”對於W8的姐姐來說,卻是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她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農村孩子在接受文化資本的過程中,競爭很激烈,被淘汰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旦被淘汰,他們就更難有再獲得社會流動的機會。

正因為農村孩子實現社會流動的機會更少,他們就會更堅定地抓住有限的機會,更加刻苦努力地學習,希望透過文化資本來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W8的家鄉高考升學率很高,有“狀元之鄉”的美譽。在W8的高中班級裡,一個班有124個人,112人上了大專線。在問及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升學率和學習動機的時候,W8說:“我們那裡窮哎,只有考出去才有出路,才有飯吃。城裡人根本想象不到我們那裡的那種艱苦:吃的住的用的都非常艱苦。考出去才有飯吃,考不出去就得種地。”W8坦陳,他當時主要就是怕種地。W8描述了當時的那種艱苦:“我們那時候讀書非常刻苦,衣服就是那麼一件,一開啟教室門,城裡的人去了恐怕會暈過去,氣味太難聞了。準備高考,題海戰術,每個人面前一個墨水瓶。學校要省電費,點著菜油讀書,煙直冒,114人,114盞燈。開夜車一般都要開到12點,趕著把題作完,第二天還要上課。沒完沒了。早上5點起床,題沒做完的話,還要趕著把題做完。114人,114盞燈,燻出來的。”學習條件如此艱苦,營養卻根本談不上,W8說,他們那時吃的全部都是土豆、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