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越高的調查物件,越熱衷於與同事和同學進行聚會(具體資料見表4…17)。而

表4…17身份認同與社交方式的交叉分析單位:% 同學聚會同事聚會都不參加1�下層3439262�中下層4943113�中中層544984�中上層645255�上層38250自認為社會上層的調查物件,對同事聚會、同學聚會的熱情就不如社會中層那麼高。看來,他們更多地會參加一些俱樂部或者高階社團組織的社會活動。

需要強調的是,中產階層並不熱心參與社群的交際活動在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我們國家還缺乏成熟的中產階層社群,中產階層與社群其他成員的關係以區隔為主,溝通為輔;二是社群的軟硬體建設還相對比較落後,沒有讓中產階層參與的活動平臺。其實,社群的交往並不見得如當前中產階層想象的那樣是一種缺乏實用價值的交往。從西方國家的情況來看,在中產階層社群所進行的社交往往也是中產階層社會資本的一種重要來源。

在訪談和問卷調查中,很少有中產階層談論非政治社團的活動或俱樂部的活動。很顯然,積極參與社團的社交活動這一社交方式還沒有廣泛地成為中國中產階層的交往方式。雖然從西方的情況來看,中產階層通常是某個社團或俱樂部的會員, 這種社交方式甚至在美國已經出現了由盛而衰的情況,具體情形可參閱羅伯特·D� 普特南的《獨自打保齡球:美國下降的社會資本》一文。但對於中國的中產階層而言,目前這種社會活動方式還遠不具有普遍意義,儘管今後中國中產階層的社會交往可能會向這個方向發展。

在圈內有較強的影響力

有一種觀點認為,社會資本的多少與個體並非無關。有學者認為:“社會資本是由個體的人格特徵創造的。”保羅·F�懷特利:《社會資本的起源》,李惠斌、楊雪冬主編,同前引書,第53頁。因此,本次研究也試圖大致討論一下個人在圈子內的影響力是否與社會資本的多少有所關聯。

在調查中發現,相比於相應的非中產,無論哪一類中產都傾向於認為自己在所在社交圈中有更大的影響。資料的交叉分析顯示,收入中產相對於其他中產在這個問題上更為自信;而職業中產與非職業中產在這個方面的差別相對來說是最小的(具體資料見表4…18)。這一結果與上文的相關性分析也是吻合的。在訪談中,這個問題同樣有所體現。多數中產認為自己是所在社交圈各種活動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對自己在圈內的影響力和社交能力十分自信。

表4…18中產與非中產在社交圈中的影響力比較單位:%很強比 較 強一般不強說 不 清總計收入中產4�738�747�75�33�7100�0非中產4�027�952�311�93�9100�0消費中產7�532�547�56�36�3100�0非中產4�230�951�89�53�6100�0職業中產5�233�347�18�65�7100�0非中產3�530�853�18�83�8100�0學歷中產4�334�747�78�35�1100�0非中產4�226�155�19�35�3100�0

從身份認同的主觀指標來看,情況也是相同的。從下層到中上層,社交影響力呈現依次遞增的規律(具體資料見表4…19)。這一規律在訪談中也有訪談物件談及:北京的訪談物件B4透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在老同學的社交圈活動中,往往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喜歡高談闊論,而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則喜歡選擇沉默,前者顯然在圈子裡更具有影響力,所獲得的社會資本也顯然比後者更多。

表4…19身份認同與社交影響力的交叉分析單位:%很強比 較 強一般不強說 不 清總計1�下層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