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波德里亞認為:“(生產範疇與消費範疇)這二者都靠符號而且在符號的遮蔽之下存在。當今社會愈來愈多的根本方面屬於意義邏輯範疇,屬於象徵規則和體系範疇”;讓·波德里亞,同前引書,2001,第11頁。而“消費既不是一種物質實踐,也不是一種富裕現象學,它既不是依據我們的食物、服飾及駕駛的汽車來界定的,也不是依據形象與資訊的視覺與聲音實體來界定的,而是透過把所有這些東西組成意義實體(substance)來界定的。消費是在具有某種程度連貫性的話語中所呈現的所有物品和資訊的真實總體性。因此,有意義的消費乃是一種系統化的符號操作行為。” 波德里亞:《物的體系》,馬克·波斯特編《讓…波德里亞文選》,斯坦福大學出版社,2001,第25頁。轉引自羅鋼、王中忱,2003,第27頁。這恰如拉什所言:“文化符號不再是表現現實,而是直接成為現實。”轉引自周怡,2004,第75頁。

消費社會的來臨及其理論革新從本質上改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佈局及生產理念,也自然加大了中產階層休閒生活方式研究的權重。波德里亞深刻地揭示了現代消費社會里休閒的本質特徵:“休閒並非就意味著一種享受自由時間、滿足和功能性休息的功能。它的定義是對非生產性時間的一種消費……是一種價值生產時間——區分的價值、身份地位的價值、名譽的價值。”轉引自周怡,2004,第176頁。因此,對西方中產階層而言,休閒的標籤色彩愈加濃重。

3�標籤的演進:時尚、趣味與中產階層

凡勃倫的論述反映出中產階層對自我表現的媒介物所具備的敏感的辨別能力,齊美爾則從形式社會學的角度揭示了中產階層與時尚變遷的深層關聯,甚至衍生出現代文化研究中頗具奠基意義的“凡勃倫—齊美爾”(Veblen�Simmel)模式柯林·坎貝爾:《求新的渴望——其在諸種時尚理論和現代消費主義當中表現出的特性和社會定位》,《消費技術》(London:Routledge;1992),第48~64頁。轉引自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第266~284頁。。齊美爾分析了時尚追求中潛在的模仿與區分動機,認為:“憑藉時尚總是具有等級性這樣一個事實,社會較高階層的時尚把他們自己和較低階層區分開來,而當較低階層開始模仿較高階層的時尚時,較高階層就會拋棄這種時尚,重新制造另外的時尚。”齊美爾:《時尚的哲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第72頁。與此同時,他指明瞭時尚集分化與同化於一體的獨特作用機制,讓我們認識到時尚潛在的整合功能。更重要的是,齊美爾分析了善於捕捉時尚的中產階層對時尚的推動作用:“歷史地看,生活中的真正變化其實是由中產階層造成的,所以,社會和文化運動自從第三等級獲取主導權以來已經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步調。這就是為什麼時尚,也就是生活形式本身的變化與對照,從那時起已經變得更加廣闊、更加充滿活力。相比於最低階層有意識地維護慣例,中產階層就特別顯得與生俱來地易變、不安分,對於當某種因素一佔上風就要衰敗的生活形式來說,它總體上處於合適的位置。要求不斷變化的階級與個人——因為他們的迅速發展使他們比別人更進步——在時尚中發現了可以使他們跟隨自己內在衝動的東西。”齊美爾:《時尚的哲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第88~89頁。齊美爾敏銳地抓住了問題的核心,那就是,藉助時尚波瀾壯闊的演變,中產階層為自身的發展潛力找到了合適的表達語言,在這裡,苦於表徵渠道的中產階層群體旺盛的創造力,以及時尚富於變幻的表現力,都給我們留下了鮮明的印象。而休閒生活無疑是時尚推演的最佳展示地,自然也成為中產階層自我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