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蔣氏由知府太太教養大;是個脾氣品行都上佳的女子;郭氏亦是真心疼愛這次媳。她小小年紀;父母雙亡;命運多蹇;多虧了蔣知府太太莊氏教養;又有孫氏做媒;才能嫁到沈家五房這樣的清靜人家。
之前他們夫妻點頭打聽這門親事時;族中女眷還有不少人風言風語;說蔣氏八字硬;嫁妝不豐厚之類的;又譏諷五房此舉是為了巴結蔣知府。
如今又如何?蔣知府榮升在即;蔣知府的弟弟在京中亦仕途平順;沈琦妻族有這兩位長輩在;以後入仕;就多了一門臂助。
要是當初從松江富戶中為沈琦擇妻;嫁妝是能多些;可五房並不缺銀子。
有失有得;不外如是。
這世上哪裡又有十全十美之事呢?
想到這個;郭氏對孫氏的感激又多了三分。
這門親事當初無人看好;即便是孫氏牽線;郭氏心裡也曾猶豫。還是孫氏說的清楚;沈家五房既然要子弟讀書;幾個孩子又都成氣;那官場上的關係臂助比真金白銀更可貴。
除了次子添丁之外;郭氏頂關心的就是沈瑞入嗣之事。
沈琦便將諸少年到京後表現都講了;沈瑞並無出彩之處;可也沒有半點錯處。他那個老師;竟然也不是尋常人;而是成華年的狀元、帝師、禮部侍郎之子。
“我與大哥之前就猜著二房大伯父、大伯母會選瑞哥;果不其然。”沈琦道。
郭氏皺眉道:“我之前叫沈全帶口信給你們;叫你們打聽瑞哥外家與二房淵源;你們可打聽清楚了?”
沈琦點頭道:“過了這些多年;還真是不好打聽;幸好大哥有個同年出身京中仕宦之家;正與二房老宅同在一個坊;與二房兩家也是有交情的;打聽到一二…二房伯祖父在世時;是有一孫姓好友;本是南邊的人;後遷居京中;就在沈家西鄰買的宅子。孫太爺喪妻;獨有一老來女;因怕無人教養;當年就養在二房;有伯祖母教養。那應該就是源大嬸子了……”
郭氏與鴻大老爺聞言;齊齊愣住。
這哪裡是有淵源;這是淵源頗深。
怪不得當年二房大太太送嫁;孫家沒有女xìng長輩在;兩家既是通家之好;二房大太太張羅此事;也說得過去。雖說她當年年輕;也不過二十來歲年紀;可因是長媳;到底與尋常靦腆小婦人不同。
只是這樣的淵源;為何要掩下?
孫氏生前雖有賢名;可rì子過的並不舒心;也受了四房母子不少的氣。之所以默默忍了;不過是孃家後繼無人的緣故。有二房這樣的靠山;又什麼可遮掩的?
郭氏覺得很不對;鴻大老爺也察覺出不尋常來;問道:“孫家與二房一直交好?沒有交惡的時候
沈琦搖頭道:“這個倒是不曾聽聞;當年孫家太爺是死在外頭;家中管事扶靈進京的;福地與伯祖父在一塊;當年是在寺裡cāo辦的喪事。因是滄大伯與大伯孃充做孝子孝婦;引得不少人議論紛紛;才有人記得當年這段舊事……”
郭氏與丈夫對視一眼;極為震驚。
看來二房三太爺當年與孫家太爺真不是一般交情;讓長子、長媳充孝子孝婦;不是一般人能做出的。
既然是這樣的交情;對於孫氏這個孫太爺獨女;三太爺怎麼不將其嫁到京中;而是遠嫁到松江來
郭氏到底心細;問道:“除了這些;可還打聽到過旁的?二房二老爺是哪一年成的親?岳家是什麼人家?”
沈琦驚訝地看著郭氏道:“娘也想到此處了?我與大哥私下裡也說來著;以伯祖父與孫太爺的交情;為了照顧當年的源大嬸子;最妥當的法子;就是結為姻親;兩家成了一家……當年滄大伯已經娶妻;潤三叔還是稚齡;倒是洲二叔年紀只比源大嬸子年長一歲;正是青梅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