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的錯誤,四處拉攏分化,這才穩住了福建的政局,他也如願以償的得到了南京朝廷給他的閩南伯的封號,並且任福建總督,這下鄭芝龍如願以償的得到了福建。
魏忠賢當然不會放過朱影龍大搞改革搞的低下官員人心惶惶這個好機會,不斷的派人過江遊說各省督撫,大肆宣揚朱影龍肆意篡改祖制,違背祖宗禮法,是為大不孝,蠱惑朱影龍之下數省巡撫、總督脫離北京朝廷,效忠南京的弘隆皇帝。
鄭芝龍是心花怒放了,福建是要的,臺灣也是絕對不能放棄,荷蘭人斷了他的財路,他豈能罷休,有了福建這個基地。他就可以進行自己的遷計劃了,只要臺灣全部落入自己的手裡,到時候就算丟掉福建也沒有什麼可惜地了,他鄭氏一家一樣可以榮耀千年,甚至稱王建國都是有可能的,想到這裡他如何能不興奮?
看著野心**充塞的大哥,鄭鴻逵更加擔心了,他擔心鄭家會因為大哥的膨脹的野心會死無葬身之地,而其他鄭氏弟兄哪一個會看得到 呢,他們只看到的是權勢、財富、女人。唯獨大哥,雖然他看到和考慮到未來,但他那個未來看起來一點都沒錯,前後左右,甚至退路都想好了,但他就是感到一絲不安,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所以看不到這迷茫的未來後面究竟是什麼引起了他的這一絲不安?
其實朱影龍這個改革還算比較的溫和,他只是削去了府縣一人獨攬大權地這種弊端,這樣一來。下面的縣丞、主薄、典史、巡檢、稅使、儒學教授的獨立自主權大了許多,雖然他們還是聽命於縣令,但目的卻是為了朝廷加大了對地方的控制,尤其是稅收這一方面。收多少,府縣一級的無權攤派,必須得到布政使衙門的明文批准,按照朝廷的標準收稅。這是朱影龍大抓財權的一個標誌,這樣一來也斷了一些下面的官員肆意橫徵暴斂,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地一條最關鍵的大道。同時把責任落實到個人。除非這稅使和縣令一起貪汙。否則一旦查出來,發現任意篡改稅收額度。這個稅使就要人頭落地,還有倉儲、織染雜造局、批驗所、遞運所、鐵冶所、醫學、陰陽學、府僧綱司、驛站都在這一次整頓之中,不然也不會說這是一場官場大地震了。
其實封建王朝的政府機構其實是非常的健全地,但關鍵是立法和監督不夠,還有有些職能部門的權力太小,或者說他們官職太小,管不了事,還有官員任期問題,有的縣官在任上一干就是十幾二十年,這樣豈不是成了朝廷水潑不進、振插不進的小朝廷了,縣太爺儼然成了土皇帝了,這是絕對不允許地,這次順帶著將這個官員任期年限、考察、調動的議題提了上來,原來朝廷規定縣官任滿三年要進京述職,吏部考察一下,然後決定去留,然後還有六年一次的京察大計,由吏部和都察院合辦地,有點像後世地政府官員換屆選舉,不過這不是什麼民主選舉,是黨爭地戰場,過去東林黨人就這麼幹過,左光斗、楊漣就想借京察的機會打擊閹黨中人,可惜輸地是一塌糊塗,問題是魏忠賢上面頂著的是皇帝,他們不是,敗局已定,還不如那個時候注意儲存一下力量,或許現在朱影龍就不愁沒人用了,但這樣也不行,豈不是讓東林黨人把持了朝政,而架空了自己這個皇帝嗎?想想還是自己做的對,閹黨一去,東林黨人一黨獨大,難怪歷史上的朱由檢自己都沒有除惡務盡,但是自己與朱由檢又有不同,他是像如何保證自己的權位不失,而自己也有這份心思,更多的是,這些人才華是有的,但就不知道才能如何,頭頂上的光環一個接一個的,說不定還有水分在裡面,清朝這幫史學家故意討好咱們漢族人民,讓他們好好做人家的奴才的,如果光說不練,呵呵,大明朝一樣玩完,朱影龍抱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心態,所以對東林黨人是既用且防,防著他們勢力壯大,搞的到時候連自己也反對,一方面不斷培養自己的嫡系,什麼黨爭不黨爭的,這種事情根本是無法預防和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