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古代的城市廢墟,更不必說它們的名字和歷史了。在兩河流域和周圍地區,有千百個這些被稱作“tell”的土丘,其中滄海桑田、百般奧秘只有經過考古發掘才能知道。在中世紀的歐洲,曾有二個旅行學者對其鄰近兩河流域的這些獨寂的土丘發生過興趣。最早的一個是西班牙的猶太教士、圖戴拉城的本傑明。他在書中提到,當他於1160至1173年在近東旅行時,曾看到亞述首都尼尼微的廢丘在摩蘇爾城的對面。17世紀以來,歐洲旅行家開始對一些土丘產生了興趣。義大利人彼特羅·代拉·瓦勒 (Pietro della Valle)在1625年發表了他親臨兩河流域的遊記。他不但認出了距希拉鎮60公里的巴比倫遺址,而且把他在巴比倫和烏爾丘上發現的楔形文字銘文磚帶回了歐洲。當然,世上無人能識這種神秘的古文字。1700年英國人湯姆斯·黑德將其定名為“楔形文字”。1761年,丹麥王派出一支考察隊前往近東收集和發掘古代文物。隊長數學家卡斯騰·尼布林(Karsten Niebuhr)在古波斯首都遺址波斯波里斯摹繪了一些楔形文字石刻銘文(1761—1767)。隨後,許多歐洲人都陸續來到兩河流域,勘察尼尼微和巴比倫等廢墟,收集文物、摹繪銘文。其中著名的有法國修道院長約瑟夫·德包尚(de Beauchamp,1785—1790年到兩河流域)、英國駐巴格達總領事和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克勞狄·傑姆斯·瑞齊(Rich,1807—1821)、傑姆斯·白金漢爵士(1816年)、羅伯特·米格南(Mignan,1827年)、拜裡葉·弗臘舍(Fraser,1834年)以及楔形銘文的釋讀者之一的亨瑞·克來斯維克·羅林森(Rawlinson)。1835至1886年,英國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河探險隊的F.R.切斯尼(Chesney)考察了兩河的河道和地理風俗。然而,除了德包尚和米格南在巴比倫各自挖的幾個小坑外,這些考古先驅者沒有進行發掘活動。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一 兩河流域文明消亡的奧秘(2)

大規模的發掘始於1842年由法國駐摩蘇爾領事保羅·埃米勒·鮑塔(Botta)挖掘霍爾薩巴德(Khorsabad),他的發現轟動了整個歐洲:一個亞述人的城市(薩爾貢堡)、宏偉王宮、數對巨形人面獅身石獸、栩栩如生的浮雕石板、神秘的楔形文字銘文和其他古物。緊隨其後,1845年,英國的亨瑞·萊亞德在尼木如德(Nimrud,亞述的卡勒胡城)廢丘和尼尼微遺址發掘出了另兩個亞述首都的深藏地下的宮殿(1846年),獲得了同樣的價值連城的豐富收穫。1849至1854年,他和羅林森先後在尼尼微挖掘出土了亞述王大量的泥板文書。1877年,兩河流域南方的發掘拉開序幕,法國駐巴士拉城的副領事厄內斯特·德薩爾宅克(Ernest de Sarzec)先在泰羅丘(Telloh)得到了幾個古代石像,隨後他的連續發掘使第一個蘇美爾人的城市(吉爾蘇)重見天日。1897至1912年,雅克·德莫爾根(Jacques de Morgen)帶領的法國考古隊在兩河流域鄰接的波斯境內發掘了古蘇薩城的遺址,也發現了大批古物及包括漢穆臘比法典石碑在內的阿卡德語楔形文字碑石和泥板文書以及埃蘭語楔形文字文獻。

1843年以來,法英兩國人在兩河流域30多年的頻繁挖掘使世界突然發現了這裡與希臘和埃及的古代遺址一樣存在很多古代財富、藝術品和文獻。於是像古典傳說的大西洋城一樣神秘的巴比倫和亞述帝國突然被世界認識到是一個和中國、希臘、埃及一樣曾經繁榮興旺的偉大文明。它的突然毀滅導致它被世界遺忘了約2 000年,它的重新發現是近代世界人文科學的一個巨大的成就。然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