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麼回事——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才會發現以前學的科學知識是珍貴的寶石;我們這時也會為沒有珍惜過去的時間而懊惱,因為我們學到的畢竟太少了!”
26。 甘地夫人法則:從容面對挫折的打擊
小孩是需要關愛的,但物極必反,太多的愛與關注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它會軟化孩子的生命力。讓孩子直面生活,端正面對失敗的態度,最好採取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可以教會孩子學會自控,堅強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個性品質。它能使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戰勝自我,從容面對挫折的打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對孩子今後生活的幸福及事業的成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甘地夫人的教育觀
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痛苦和挫折,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就從吃藥打針開始。
看著孩子滿臉恐懼、渾身發抖、幾近絕望的樣子,聽著他世界末日般的哀求“媽媽,媽媽,我怕,我怕,我不想打針”。你會如何對孩子坦誠相告:人生的坎坷會遠不止於打針吃藥?你會如何教育孩子理智坦然地接受痛苦和挫折?
先看看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是怎麼做的吧?
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作為領袖,她對印度有著傑出的貢獻,作為媽媽,她是孩子心中最好的導師。
甘地夫人認為:“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所有做母親的都很願意愉快地為兒女分擔痛苦。……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個性,使他們以後能夠從容不迫地適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並不是遷就孩子,讓他們隨心所欲,而是隨時約束和教育他們,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剋制的能力,加強他們的品行的培養。”
第五章 鼓勵孩子的競爭意識(12)
有一次,甘地夫人的大兒子拉吉夫因病要做手術。面對緊張、恐懼的拉吉夫,醫生打算說一些“善意的謊言”安慰孩子:手術並不痛苦,也不用害怕。
可是,甘地夫人卻認為,拉吉夫12歲了,已經懂事了,那樣反而不好。所以,她阻止了醫生。隨後,甘地夫人來到兒子床邊,平靜地告訴拉吉夫:“可愛的小拉吉夫,手術後你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是誰也不能代替的,所以你要有精神上的準備;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地承受它。”
手術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他勇敢地忍受了這一切。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會不可避免地遇到許多問題、困難和挫折。這一點是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不是父母時刻呵護就能避免的。父母有必要讓孩子知道,讓孩子懂得挫折是人生正常的“待遇”,拒絕挫折,就等於拒絕成功。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面對挫折的經驗,長大以後就無法更好地戰勝挫折。
有不少家庭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總是怕孩子吃苦,從小對他們嬌生慣養,使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一些孩子離開父母后,獨立生活能力很差,不會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的家長還陪同孩子上大學,當孩子的“保姆”。更加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孩子從小不但吃不得苦,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極差,遇到一點兒困難,就會沮喪、想不開,甚至採取一些極端的行為,如離家出走或自殺等。
所以,每一個父母都應該懂得:克服困難,正確面對失敗、挫折是孩子人生成長的必修課。父母要想辦法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而要讓他們在生活中接受困難的挑戰,以培養堅強的意志。
人們常說:“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父母應鼓勵孩子面對困難、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做生活的強者。
小故事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