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受,確實對不起仗義的齊國人民。於是魯國上下都搞起紡織。也有人比較沉著,認為這不過是一時的衝動,長久不了。可到後來,魯縞的價格越漲越高,需求也像個無底洞,產多少,走多少。沉著的也沉不住氣,加入到全民大紡織的運動中來。這個東西來錢快,利潤高;所以其他行業的人也紛紛改行,種田的扔了鋤頭,工匠撂下錘子,都回家幫老婆搞紡織創收。反正是魯國上下家家紡線忙,戶戶機杼響。
這樣的好日子過了僅十三個月,就到頭了。就在大家準備擴大再生產,抱個大金娃娃的時候;傳來一個不幸的訊息。收購停止,齊國人換了嗜好。紡織生產沒法再幹,但大家也不著急,這些東西放著也壞不了,等著齊國下次流行再說,反正錢都賺到手了。
可是沒多久,魯國鬧起了糧荒。一年間都沒人扛著鋤頭去種地,農業生產幾乎荒廢。庫裡的存糧吃完,就開始捱餓。但是手裡有錢,可以去買。魯莊公急忙派人拿著錢去周圍的諸侯國購買糧食救急,偏偏趕上最近年成不好,大家都沒有餘糧。魯國人民只好手裡攥著錢捱餓。最可氣的是,只有齊國風調雨順,加上體制好,連續兩年大豐收;但就是不賣,還封關閉卡,禁止走私。很快,魯國糧食價格超大幅度上漲,相當於齊國價格的一百倍。即使這樣,投機商也沒出現,原因是自己的庫存用來保命都難。
做過綁匪的魯莊公不能看著大家活活俄死,只好跟齊國簽訂盟約,向姜小白低頭,認了老大,才弄回了救命的糧食,免遭交換孩子飽肚的年景。一起倒黴的還有梁國。
這些都是管仲的主意,專治魯國這種只顧眼前痛快、不想以後受罪的近視眼。以後這個偏方頻繁使用,屢試不爽,被有幸治療過的患者有楚國、莒國、代國、衡山。以上這些諸侯國不僅視力有問題,聽力也不好。挨個遭遇管仲的偏方,排隊栽跟頭,顯然是從不注意吸取別人的教訓。即使這次僥倖躲過管仲,以後備不住失足掉井,栽更大的跟頭。
那些都是賠本買賣。雖然錢扔進去聽到了響聲,大家低了頭,自己很有面子;但是前期投入確實不小。不僅高價收購,而且收購的週期長,至少要春耕和秋收一個季節輪迴。否則大家明白過來,戰天鬥地及時搶種些晚季節作物,喝上粥也是有可能的,計劃就要泡湯。最後的救濟糧也是平價撥給,甚至免費。
但是賠本賺吆喝,不是好買賣,也不符合管仲的風格。虛耗國家財力的事情,管仲從來不瞎張羅,所以有出必有進。這個“進”就出在“尊王攘夷”的口號身上。
大家對“尊王攘夷”的正面評價,往往要引用孔二先生的那句名言:“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這個確實是它維護了中原文化傳承下來的正面歷史意義。
這個口號雖然很動聽,也很神聖;但被管仲從中榨出了大油水。“攘夷”,齊國自己最強大,首先要做出表率,出力多而獲得少,為了鼓勵加入,以壯聲勢,還要想辦法多給大家一些甜頭。如果搞攤派,變相壯大自己消弱別國,用不了多久準散夥。大家儘管腦子反應慢,也只比你遲鈍五分鐘。所以,在這上面動腦子鑽空子,要砸鍋!
文章只能在“尊王”上面做。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既然尊重就要去朝見,不理不睬就是蔑視。諸侯們響應姜小白號召去朝見周天王,發現雖然周王室確實不行了,但倒驢不倒架,還是那麼講究,觀禮必須要配帶兩種物品以示對王室的尊重。
一個好辦,是彤弓。這東西雖然不是大街上就可以買到,但有樣品,工匠可以仿製。楚王就做過送人。詩經小雅裡專門有一首詩歌唱它。另一個比較難辦,是石壁。這個東西不好找,但也能買到,就是貴。產地只有一個,齊國新建的陰裡城。
為了照顧大家的購買力,管仲的安排很有人性化,石壁根據大小分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