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退出市場,而娃哈哈卻一直高踞行業領軍之位,造就了市場營銷的神話。
娃哈哈制勝的特點是“快”:產品上馬快,鋪貨到全國每一個終端更快!而一旦發現銷售下滑,產品失去前景,下線也快,娃哈哈將市場做到了極致。業內有一句話,叫做“娃哈哈進的市場不要進,因為已經爭不過它;娃哈哈離開的市場也不要進,因為已經無利可圖”。 娃哈哈的這種優勢已經保持了二十年,從它創立時起就是這樣。
娃哈哈成功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娃哈哈的員工說,娃哈哈成功的法寶就是“宗老闆”,宗老闆有“靈感”,宗老闆出一個點子就能夠賺錢。管理諮詢專家們經過研究,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娃哈哈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宗慶後,是他的“靈感”。
而宗慶後又是何許人也?
很難想象,他只是一個沒學歷、沒背景、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更難以想象的是:他的青年時代,既不是在學校苦讀,也不是在企業實踐,而是下鄉勞動15年。
由於趕上*,宗慶後18歲下鄉,在海灘上挖鹽,曬鹽,挑鹽,在茶場種茶,割稻,燒窯,過著枯燥毫無內容的生活。15年中宗慶後能夠做到的事是熟讀《毛選》。宗慶後愛讀《毛選》,偉人的思想、感情無不浸透在他的作品之中,而宗慶後能夠領會這種胸懷與境界,並且深深受到感染,可以說這就是宗慶後所接受的“素質教育”,毛澤東思想事實上成為宗慶後用來規劃人生、經營企業的“指導思想”。
直到宗慶後三十多歲,母親退休,他得以回到城市“接班”。但是由於學歷不夠當教師,只得進了學校的工廠當業務員,用他的話說,是“蹬三輪賣冰棒”,成為一名藍領工人。1987年,宗慶後工作的校辦廠由於經營難以為繼,決定由職工承包經營。宗慶後似乎看到了盼望已久的人生的改變,於是他與兩名退休教師一起,承包了這間工廠,這就是娃哈哈的前身。
十年:達娃恩怨(2)
當宗慶後瞄準中國兒童營養品市場的空白,欲開發“娃哈哈”兒童營養液時,眾多朋友善意地勸他不要冒險,宗慶後顯得異常固執:“你能理解一位47歲的中年人面對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機遇的心情嗎?”
於是,宗慶後帶領他的小團隊以“兩口鍋子、三個罐子”開發了中國第一支兒童營養液,較好地解決了兒童厭食、偏食造成營養不良的社會難題。憑著“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廣告,這款產品一炮打響,走紅全國。娃哈哈到第四年就形成了年銷售收入4億元,利潤7000多萬元的規模,完成了原始積累,宗慶後有了140名員工,幾百平方米生產場地。
瘋狂增長的品牌資產帶來的財富遠遠超出想象。當初做夢也不敢想的工廠規模,這時卻成了束縛發展的瓶頸:企業的產能到了極限,產品仍舊供不應求。這時娃哈哈迎來了企業生命中非同尋常的一個轉折:收購國有大廠,一躍成為大型企業。
當時杭州一間國企杭州罐頭食品廠資不抵債,工人沒活幹,靠國家養。杭州市政府開始撮合娃哈哈收購這間廠。
罐頭廠當時有2200名職工,6萬米廠房,是國營老廠。聽到要被一個小學校的經銷部收購,不單是領導,連職工都不願意。政府幾次三番做工作,仍舊做不通,後來政府沒辦法,跟宗慶後說:“要不你去試試。”
於是政府主持在罐頭廠召開了一個全體職工大會,把所有的企業領導、職工都叫來參加,安排宗慶後發言。大會上政府領導做了一個簡短的開場白,宗慶後上場。令領導們驚喜交加的事發生了:宗慶後一說話,職工們眉飛色舞;宗慶後一講完,全體鼓掌透過,收購成功了。
三個月後,杭罐廠扭虧為盈,第二年使娃哈哈銷售收入、利稅增長了一倍多。這次收購當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