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違背父母的願望嗎?樊遲問這話怎麼說,孔子才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照周禮的規定侍奉他們;死了,要按照周禮的規定埋葬他們,要按照周禮的規定祭祀他們”。如果樊遲不追問,“不要違背”說法的含義,始終不可能知道。孟懿子的才幹,不會超過樊遲,所以《論語》中看不到有關他的言行記錄,樊遲都不理解,孟懿子就一定能理解嗎?
【原文】
28·7孟武伯問孝(1),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武伯善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武伯憂親,懿子違禮。攻其短(3),答武伯雲“父母,唯其疾之憂”,對懿子亦宜言“唯水火之變乃違禮”。周公告小才敕,大材略。子游之大材也(4),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才也,告之反略,違周公之志。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難,何哉?如以懿子權尊,不敢極言,則其對武伯,亦宜但言“毋憂”而已(5)。但孟氏子也(6),權尊鈞同,形武伯而略懿子,未曉其故也。使孔子對懿子極言“毋違禮”,何害之有?專魯莫過季氏(7),譏八佾之舞庭(8),刺太山之旅祭(9),不懼季氏增邑不隱諱之害(10),獨畏答懿子極言之罪,何哉?且問孝者非一,皆有御者,對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11),故告樊遲。
【註釋】
(1)孟武伯:姓孟孫,名彘(h@志),孟懿子的兒子。“武”是諡號。
(2)之:這裡作則、才講。以上事參見《論語·為政》。
(3)攻:攻擊。這裡是針對的意思。
(4)子游:上言“懿子之才,不過樊遲”,下言“懿子小才也”,故疑“子游”系“樊遲”之誤。之:疑是衍文。“樊遲大材也”與“懿子小才也”正好對文,可一證。遞修本無“之”字,可二證。樊遲大材:孔子把樊遲列為擅長“文學”的學生,所以王充稱他為“大才”。
(5)但:僅,只。
(6)但:章錄楊校宋本作“俱”,形近而誤,可從。
(7)專:單獨佔有。專魯:壟斷魯國大權。季氏:即季孫氏。春秋時與叔孫氏、孟孫氏為魯國三大貴族。自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後,季孫氏壯大,魯國由季氏專權。
(8)佾(y@意):古代樂舞的行列。天子八行,諸侯六行,大夫四行,士兩行,行數與各行人數縱橫相同。一說每行固定為八人。八佾:縱橫都是八人的樂舞行列。周禮規定,為天子享用。譏八佾之舞庭:據《論語·八佾》記載:季平子在家廟的庭院中以“八佾表演舞蹈,孔子認為有背周禮,是犯上行為,大為惱火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太山:即泰山。旅:古代祭祀山川叫旅。刺太山之旅祭:據《論語·八佾》記載:季康子去祭祀泰山,孔子認為有背周禮只有天子與諸侯才能祭泰山的規定,就叫學生冉有去阻止。冉有不去,孔子便譏刺說:“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老百姓知禮嗎?意思是季氏這樣做會遭惡報。
(10)增:疑是“憎”,形近而誤。邑:通“悒”,惡。
(11)服:信服,滿意。臆:胸。肯:這裡是滿足的意思。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問孝,孔子說:“對父母,只在他們病的時候才憂慮。”
因為孟武伯總愛為他父母擔憂,所以孔子說“只在父母生病時才擔憂”。孟武伯處處為雙親擔憂,而孟懿子侍奉父母卻違背周禮。如果是針對他們的短處,那麼應該回答武伯說:“對父母,只在他們生病時才擔憂”,對懿子也應該說“只有遇到水災火災時才能違背周禮”。周公告誡才能小的人說得詳盡,對才能大的人說得簡略。樊遲是大才,孔子告訴得詳盡;孟懿子是小才,告誡得反而簡略,這違背了周公的用意。想針對懿子的短處,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