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臣曾有諫言,康熙曰:“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嫗愛惜”。
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日,康熙諭禮部擇吉日舉行冊封大典;此時的胤礽還是個兩歲的娃娃,連路都走不穩當,康熙特旨,命胤礽的乳母抱著胤礽行太子冊封大禮,十二月十三日,於太和殿舉行冊典,授胤礽皇太子冊、寶,正位東宮,由於大清從沒有過冊封太子的先例,禮部向康熙請示後其過程參照前明的奠儀,雖然因為乳母抱著年幼的胤礽有些不合規矩,使得儀式稍有瑕疵,但也不影響大局,十四日康熙正式頒詔昭告天下。
胤礽年幼失母,康熙為了給胤礽增加籌碼,十二月,康熙授胤礽外祖父噶布喇為一等公,世襲罔替。 十五年正月,以建儲,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號,全部建儲儀式至此結束,十八年,康熙特命修葺紫禁城東面齋宮與奉先殿之間的明奉慈殿,賜名毓慶宮,為皇太子東宮,以示自己對胤礽特別的恩寵。
康熙對於這個自己親自撫養的兒子心裡除了對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的敬重之外,也不無自己的一顆懷慈心。
康熙十七年十一月,胤礽高燒不退,經御醫確診乃出痘前兆。痘瘡又名天花,康熙也曾經患過,當時是孝莊太后力排眾議,自己堅持守護著出痘的自己才得以活命。痘瘡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急性發疹性疾病,當時的人們幾乎是談虎色變,一旦出痘便使人無比恐慌。
康熙愛子心切,認為自己乃有福之人,一定能夠助胤礽安然無恙,特下旨從十一月二十七日起至十二月初九日止,各部院衙門奏章俱送往內閣,康熙自己全心全意的看護在兒子身邊,陪伴胤礽度過病危期。
胤礽果然是神明庇佑之人,太子胤礽雖然病勢兇險,最終也痊癒無恙,康熙小時候出痘臉上都留下過疤痕,不知是不是康熙護理得當,胤礽臉上連一點痕跡都沒有。待胤礽康復,康熙特地祭掃了方澤、太廟、社稷等,向天下臣民宣示這一喜訊。
康熙十九年三月,詹事府等衙門議皇太子出閣讀書事宜。康熙認為“其出閣講書,俱屬虛文”,“著候旨行”;十一月,御史戴王縉又奏,皇太子出閣讀書事,康熙認為“此事當行,著票該部議奏”,直到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康熙才諭諸臣“此時太子正宜讀書”,命修文華殿,以便作為太子日後出閣講書處。
康熙一直延遲大臣們對胤礽讀書的提議不是認為胤礽還小,相反,胤礽兩歲的時候,康熙就已經給他啟蒙了,讀書寫字也是康熙手把手的教導,衣食住行也全權過問,可以說,胤礽所得到的康熙的關愛,康熙其餘的兒女們全部都加起來也沒有胤礽一個人得到的多。
康熙本身就是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之人。對於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都有研讀;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也都有涉獵。康熙親自寫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
康熙的漢文水平很高,中國歷史知識豐富,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
以現在的說法是,康熙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型人才,康熙一直延遲太子出閣讀書事,大概是怕臣工們藉著胤礽年幼心性不定影響了他的品行,所以一直推脫到胤礽年紀大些能夠分得清善惡才同意讓太子讀書。
康熙對胤礽的文學武藝等教育絲毫沒有鬆懈過,十八年的時候年僅五歲的胤礽隨父於景山騎射時連發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康熙“聖意大悅”。二十年行獵時遇二豹,胤礽已經可以和裕親王各射斃一隻。同月,以克復雲南捷報至,康熙召集眾臣親自宣讀漢文,命八歲的太子胤礽宣讀滿文,胤礽“宣讀之聲極其清朗”,諸臣“鹹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