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逃不開的經濟週期

最早的經濟危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史書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知道,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經濟危機,是1637年荷蘭鬱金香泡沫導致的經濟大震盪。然而直到今天,人們對這次因投機導致的經濟震盪是否應該劃為第一次經濟危機仍存在分歧。

產生分歧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雖然1637年的鬱金香泡沫在荷蘭導致了商人破產、經濟蕭條、社會動盪等結果,但這次危機並不是由企業生產過剩所致,所以在很多專家學者眼裡,它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危機。

按照*的觀點,經濟危機是具有周期性特點的,因此,真正的第一次經濟危機,應該從1788年的英國開始。

1788年的英國,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原先的手工製造業、家庭作坊因採用了新發明的種種先進科學技術而變成了工廠,從而使產品的生產速度達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程度。然而,商品雖然增多了,人們的消費能力卻並沒有相應跟進,因此,具有周期性特點的經濟危機也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早期的週期性經濟危機,多圍繞著英國爆發,這與英國的工業革命與殖民侵略有很大關係。工業革命大大推動了英國的工業程序,也使英國的經濟獲得了蓬勃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殖民地策略為英國製造出來的商品尋找到了更大的銷售地。然而,在消費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即使是拓展殖民地市場,源源不斷大量製造出來的商品仍然得不到有效消化,這個時候,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雖然說產品的過剩是週期性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但就歷次經濟危機而言,又呈現出其他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在經濟高漲的時候投機猖狂,金融系統總是成為危機爆發的引爆索等等,這些相似的現象,幾乎在每次經濟危機中都有所體現。

大約到1873年,隨著英國經濟的衰落、美國經濟的崛起,經濟危機爆發的核心也從英國轉移到了美國。從那以後,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就一直成為經濟危機的重災區。而1929年那場令所有人談之色變的大蕭條和2008年這次目前還看不到底的最新一次危機,也像以前一樣,再次以美國為核心爆發。

當金融危機在大洋彼岸爆發時,我們雖然警惕,但還沒有警醒;當金融危機透過蝴蝶效應傳到了我們這個已經繁榮發展了30年的國度時,我們雖然警醒,但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當金融危機以不可逆轉的意志演變為經濟危機的時候,我們終於醒悟,並認識到了經濟危機的可怕性。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誰也無法看透2008年開始的這場危機將產生怎樣的後果,各路經濟學家及學術精英的言論也難以讓我們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在有人對未來唱衰,有人對未來看好的言論衝突下,中國人民陷入了迷茫的困境。

如果說人類社會史不過是一段重複播放的畫面,那麼現在看來,從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泡沫開始,人類經濟史就開始了它重複播放的歷程。從荷蘭到英國,從英國到整個歐洲,從歐洲到美國,從美國到中國,經過近四百年的歷程,經濟危機終於侵入了中國,影響到了我們每一個人。

歷史似乎在不斷暗示我們,經濟危機永遠不會消失,它會像幽靈一樣隨時準備侵襲我們的經濟生活。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可怕的現象。但可怕歸可怕,我們仍然要勇敢地面對它,解決它。

而且,既然週期性危機不可避免,我們就需要找到一個有效的應對辦法,即從歷次經濟危機爆發後各國的拯救措施中尋找經驗和教訓。每次經濟危機的爆發,雖然現象各不相同,但根本的原因,卻又總是那麼的相似!

這也就是我寫作此書的原因。

張廷偉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