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胡適離家出走,住在北京西山的朋友家中,心中的苦悶、感傷和淒涼無處排遣,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胡適寫道:“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上的人影。”
之後,曹佩聲由胡適推薦於1934年赴美國就讀於康奈爾大學農學院,1937年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安徽大學和復旦大學任教,是我國第一位農學界女教授。
1939年,曹佩聲結識了一位歸國留學生,倆人產生了戀情,豈料江冬秀在男方親戚中敗壞她的名聲,致使男方單獨解除婚約,直氣得曹佩聲要上峨嵋山當尼姑。後在其兄曹誠克力勸之下方改變了主意,又兼在美國做大使的胡適來信安慰,還捎來300美金資助生活,情緒才逐漸穩定下來。曹佩聲對胡適,一直是痴情不改,一往情深,鴻雁不斷,相互都品嚐著苦澀的婚外戀情。
1949年,胡適不聽曹佩聲的勸阻流亡到美國,從此兩人鴻雁斷絕,留下的是無盡的懷念。1958年,她退休後於1969年落戶績溪山城,原想找一處房前屋後能夠耕作的住所,自籌資金建一個養豬場、氣象臺,但這些設想都一一落空。生活上十分清苦孑寂,她寫有一首《臨江仙》:
〖老病孤身難寄,
南遷北駐遲疑,
安排誰為決難題?
哥哥長病廢,
質仰死無知。
徒誇平生多友好,
算來終日痴迷。
於今除卻黨支援,
親朋休望靠,
音信且疏稀。〗
曹珮聲終身未再嫁人,她至死都把對胡適的愛珍藏在心底。楊林橋,位於胡適家鄉安徽績溪上莊村的村口,1965年6月25日,楊林橋被山洪沖毀,曹珮聲捐獻了自己的積蓄,重修楊林橋。
1973年,曹佩聲病逝於故鄉安徽績溪。臨終前她留下遺言,一定要把她安葬在楊林橋邊的那條小路旁,因為那是胡適回家的必經之路。她曾經委託好友汪靜之,將她一直珍藏著的一大包與胡適來往資料,在她死後焚化。這段刻骨銘心的相思,她珍藏了一輩子,死後也隨她帶去了天堂。
對於這段婚外戀,胡適有詩記之:
〖隱外西樓已半春,綢繆未許有情人。
非關木石無恩意,為恐東廂潑醋瓶。〗
胡適曾愛慕陳衡哲,他雖至死不承認,卻給自己的女兒取名叫“素斐”。素斐即Sophia,也即“莎菲”,正是陳衡哲的英文名和筆名。
陳衡哲是庚子賠款的第一批女留學生,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個女作家,北京大學的第一個女教授。陳衡哲是一位歷史學家,文學不是她的本行,但胡適讚譽她“身上每一個細胞都充滿著文藝氣息”,她是新文學史上頗有貢獻的女作家。
胡適和陳衡哲認識於留學美國期間。陳衡哲在美國五所最有名的女子大學之——瓦沙女子大學(Vassa College)留學,專修西洋歷史,同時學習西洋文學。在那裡,她結識了胡適、任叔永(鴻雋)、楊杏佛、梅光迪、朱經農、胡先(馬肅)等人,並以莎菲為筆名開始寫作。
《胡適留學日記》中記載了胡適和陳衡哲見面的情形:“(1917年)4月7日與叔永去普濟佈施村(Poughkeepsie)訪陳衡哲女士,吾於去年10月始與女士通訊,五月以來,論文論學之書以及遊戲酬答之片,蓋不下四十餘件。在不曾見面之朋友中,亦可謂不常見也。此次叔永邀餘同往訪女士,始得見之。”這是胡適在美留學期間與陳衡哲的第一次見面,他們雖然見面次數不多,但在五個月之內,胡適寄出了信函“四十餘件”,差不多每月十件,為數頗不算少。留意那些“遊戲酬答之片”,雙方的感情還是很親密、很諧趣的。1914年11月1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