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很推崇王安石,認為“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用‘有為’來替代‘無為’”。王安石的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是胡適最愛題贈給別人的詩句。

胡適對齊白石極端欽佩,曾經與黎錦熙、鄧廣銘合編一部《齊白石年譜》。

胡適是比較老派的文人,講究讀書致仕。因為母親嚴厲,胡適少年老成,被戲稱為“糜先生”。據說有一次,胡適跟夥伴們擲銅錢玩,一位老農見了非常吃驚,說:“糜先生,你也玩這個呀?”胡適一聽,羞愧難當,頓覺失了身分。

胡適早年在上海曾有過一段浪蕩無羈的生活。在一個雨絲紛紛的傍晚,胡適大醉後在回家的路上與警察爭鬥起來,當晚被抓進監獄蹲了一夜。第二天,胡適對著鏡子打量自己青腫的臉時,想起了李白的名句“天生我才必有用”,開始懊悔了。此後,胡適在朋友的幫助下關起門來發奮讀書,終於考取了當年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留學。

有一回,胡適路過青島,遇到梁實秋呼朋聚飲。胡適看到他們豪飲的盛況,趕忙取出鐫有“戒”字的金戒指戴在手上,表示免戰。

胡適是白話文運動的先驅,也是新詩運動的先導,他為此作出了可貴的嘗試,並將自己的一本詩集命名為《嘗試集》。但是他的新詩往往拘泥於舊體詩的格律,尤其是韻腳,大多遵循古代漢語的韻部。比如,《嘗試集》的第一首詩《孔丘》:“知其不可而為之,亦不知老之將至。認得這個真孔丘,一部《論語》都可廢。”“至”和“廢”在詞韻裡是通用的,在現代漢語裡則完全不押韻。

早年《新青年》刊登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都是驚世駭俗之論,其中有幾篇文章倡議“隻手打倒孔家店”,而且主張“非孝”,認為孝敬父母,罪大惡極。一般人並分不出哪一篇是陳獨秀做的,哪一篇是胡適做的。所以很多人初時的印象,胡適之對父母,一定是屬於非孝一類的。但是胡適卻極為孝順。他父親早逝,所以他得到父親的溫情很短,但他六十三歲回到臺灣,他不但把父親的遺作出版和整理,還替父親立了一個很堂皇的紀念碑。在他寫的四十行述中,一再提到母親對他的慈愛,“八年的家鄉教育”,完全是他母親一手栽培的。

胡適的婚姻也由母親一手安排。他從小與江冬秀訂婚。程天放有一篇文章說:“他的立身處世,卻完全符合中國的倫理之道。他對母親非常孝順,他和夫人江冬秀女士的婚姻完全是家長作主訂定的,在結婚以前,兩人沒有見過面,可是他對夫人終身敬愛,到老不變。總統挽適之先生說:‘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真是非常允當。”胡適還說過“中國人的舊式結婚,是先結婚後戀愛”的名言。

胡適膝下有二子,長子胡祖望,得名於胡母馮順弟,有光宗耀祖之意。次子胡思杜,寓意“思念杜威”,既表達了他對老師杜威的敬重之情,更含著他一生對自由主義的堅定信仰。

伯希和所治之漢學如一座大山擋在中國學人的面前,當時的大師們如陳垣、陳寅恪等都有些焦慮。陳垣曾對胡適說:“漢學正統此時在北京呢?還是在巴黎?”兩人相對嘆氣,盼望十年後也許可以在北京了!

抗戰期間,胡適任駐美大使,兩個兒子先後到美國讀書,僅一年學費就得兩千多美元。胡適頗感壓力,一面寫稿賺取稿費,一面四處演講,“替兒子籌備一點美金”。孔祥熙知道後,立即匯了3000美元給胡適,胡適係數退回。

1948年底胡適倉皇離開北平,只帶了夫人,沒帶小兒子胡思杜,有一種說法是臨時沒有找到人;一種說法是胡思杜不願意隨父母南行,具體原因不明,胡思杜說:“我又沒有做什麼有害共產黨的事,他們不會把我怎麼樣。”另有一種說法來自他後來的秘書胡頌平,胡適夫婦上了飛機,人們問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