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這篇充滿孤臣孽子情調的臨終忠諫的文字,大受感動,和師傅們商議了一下,發了一道‘上諭’說,王國維‘孤忠耿耿,深堪惻憫’……加恩諡予忠愨,派貝子溥伒即日前往奠綴,賞給陀羅經被並洋二千元……”3個月前,康有為猝死青島,門生們曾向溥儀申請諡號“仁忠”,但遭拒絕。可見溥儀對王國維的“殉清”相當看重。

《吳宓日記》1927年6月6日記,這一天的下午四點鐘,羅振玉到了清華西院十八號王國維宅中,並邀吳宓和陳寅恪往見:“……羅先生出見,鬚髮俱白,似極精明而長於辦事者。談王靜安先生身後事,約半時許,即歸。寅恪邀至其宅中晚飯。羅振玉先生坐車來回拜,略談即去。”

1927年6月17日(舊曆五月十七日),旅京同鄉舊友,假座於北京下斜街全浙會館,為王國維舉行了悼念大會。壇中置王國維遺照,並陳遺囑,王氏的親屬列於左右,四壁掛滿了輓聯。羅振玉專從天津趕來,趙萬里等人前後奔忙。弔客中有遜清皇帝溥儀派來的使者,也前清的遺老,有新舊學者教授、官吏,有日本和歐洲的友人,可謂極一時之盛。

有一份弔客名單,儘管並不完全,但從中也可窺見王國維在學界的影響和交往:顧振權、金梁、霍晉壽、羅振玉、蘇寶德、沈王楨、王濱、姚漢章、趙元任、姜寅清(亮夫)、容庚、張蔭麟、周之潮、袁勵準、袁行寬、馮恕、劉景福、福開森、姚雲亭、董學全、費行簡、郝更生、李濟之、楊宗翰、莊肇一、孔昭炎、黃節、松浦嘉三郎、陳杭、陳達、賀嗣章、董濟川、朱益藩、趙椿年、胡先春、郭曾、橋川時雄、陳桂蓀、譚祖任、莊嚴、吳其昌、謝國楨、羅述韋、陸哀、衡永、載潤、西田耕一、有野學、溥儒、耆齡、範兆昌、闞鐸、曹經元、張維勤、沈兼士、高步瀛、朱大年、文準、周壽麟、胡維德、王式通、金兆蕃、黃立猷、楊懿、林世燾、吳道晉、關同寅、梅貽琦、陳寅恪、朱文炳、吳忠本、曹雲祥、楊忠羲、彬熙、張勁先、張智揚、方賢起、錢浚、袁金鎧、寶熙、世傑、謝介石、姚貴、陳漢第、戴家祥、蔣尊韋、蔣錫韓、曾克端、劉子植、馬衡、杜宴、倫鸞、範迪襄、王祖綱、張鶴、廖世綸、陳任中、周作民、中島比多吉、小平總治、徐鴻寶、馮國瑞、吳山立、周漢章、林開譽、張文祁、趙萬里。

本月19日,羅振玉又在天津日租界公會堂,為王國維舉行了另一次追悼會,參與者也非常之多。溥儀寫道,羅振玉一面廣邀中日名流、學者,在日租界日本花園裡為“忠愨公”設靈公祭,宣傳王國維的“完節”和“恩遇之隆,為振古所未有”。羅振玉挽王國維的聯語是這樣的:“至誠格天,遨數百載所無曠典;孤忠蓋代,系三千年垂絕綱常。”

在這次追悼會上,羅振玉聲淚俱下,令在場的遺老遺少也不覺為之動容。

同月的25日,日本友人狩野直喜、內藤虎次郎、鈴木虎雄等人,在京都的袋中庵,招僧佐氏讀經,為王國維開了一次追悼會。

但溥儀顯然後來感覺是受了羅振玉的騙,說羅振玉“一面更在一篇祭文裡宣稱他相信自己將和死者‘九泉相見,諒亦匪遙’。其實那個表現著‘孤忠耿耿’的遺折,卻是假的,它的編造者正是要和死者‘九泉相見’的羅振玉。”這一點,已經被人們所證實。

兩年後,清華研究院同仁請陳寅恪為王國維撰寫碑文。陳為王國維寫下墓誌銘:“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逝因】

王國維的死,的確不能以俗眼觀之,其最終的自殺,當自殺於精神之寄託與慰藉的無可指望。王國維的女兒王東明曾說:“父親一生是個悲觀的文人,他的死亦如他的詩有著孤寂之愴美——最是人間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