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要以陸軍為主體的戰爭,空軍還是會起到決定性的作戰,現代戰爭之中,空陸本身就已經不分家。

三個空軍師同時發動進攻。在17個殲擊機編隊的掩護下,j…5虎鯊戰鬥轟炸機和g…2狂風攻擊機對日軍展開狂轟濫炸,在第一輪的空襲之後,準備已久的火箭炮部隊開始對日軍後方陣地給予第二輪的密集轟炸,隨之才是機械化部隊快速進攻。

在這樣的大攻勢中。帝國陸軍並不追求炮兵的大規模覆蓋式打擊,因為前線陣地越是泥濘崎嶇不堪,越不利於機械化集團軍的大規模襲擊,僅需要火箭炮部隊和空軍部隊對敵軍的後方實施打擊,遏制對手的後撤。

數千輛mt22輕型坦克越過戰壕,在漫長的數公里長的防線上徑直衝越而去,在帝國,這種坦克屬於輕型標準,在日本則比九七中戰車還要更重,防禦更強,日軍所裝備的2537mm的反坦克炮對mt22輕型坦克的反擊能力有限,即便是日軍步兵聯隊一級才開始列裝的37mm反坦克炮也需要在500米內才有機率擊穿mt22的正面裝甲。

空軍的攻擊機和虎鯊戰鬥轟炸機一起對日本陸軍後方、炮兵陣地及指揮部實施重點打擊,既保證攻擊力,又保持正面戰場的通行性,給陸軍的大機械化裝甲兵團留下足夠寬闊的攻擊縱深。

坦克殲擊車也開始充當自行火炮,跟隨自行火炮營一起突擊,沿路根據指揮反擊日軍的炮兵陣地。

帝國陸軍對大機械化變革的研究是世界上最為深入的,經過無數次的戰術演習和研究,陸軍已經很清晰的制定出完善的陸軍機械化裝甲兵團的主要進攻模式,在所有的進攻設定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並不是破壞日軍的炮兵陣地、後方及指揮部,也不是破壞日軍的陣地和堡壘,而是保障地面通行的穩定,以及保障整個機械化兵團前進過程中的鏈式結構。

以主戰坦克為前鋒,中型、輕型坦克為左右兩翼和中間部隊,保護步兵戰車、履帶輸送車、機械化輜重部隊、自行火炮的隨軍前進。

在坦克部隊的突進過程中,步兵不是圍繞坦克進攻敵軍,而是要圍繞步兵戰車前進,這也是帝國陸軍多次演練後的結論,因為坦克在前,吸引到的攻擊最多,即便坦克本身沒有受到威脅,周邊士兵的損傷率也會很高。

此外,坦克在實際作戰過程中絕對不能停,一定要儘可能的高速前進,停下來就容易遭到單兵反坦克武器的襲擊,所以才一定需要步兵戰車的協同作戰,適當的時候要用步兵保護坦克,而不是用坦克保護步兵。

這一點對正在發展機械化變革的美軍、德軍和蘇聯陸軍而言,可能都還是沒有完善的一些機械化變革的細節。

細節決定命運。

日軍為了對付中國的坦克部隊和鋼鐵洪流而制定各種單兵反坦克作戰計劃,在帝國已經成熟的機械化作戰理論和體系面前,根本無法起到任何作用。

日本吃一簣當長一智,中華帝國不是不喜歡打你,而是要打就將你打得像死狗一樣不能動彈。

帝國的軍事變革、理論體系和軍事裝備的發展已經完全超出了日軍所能承受的範圍,帝國不動則已,一展開全面的大反攻,日軍就脆弱的像一層爛泥,在半個小時內就被帝國兩個裝甲師主力部隊撕開一道三十公里長的防線裂口。

裂口一旦撕開,帝國陸軍的全部作戰實力就發揮出來,坦克負責突破,火炮負責圍殲,步兵負責保護坦克和火炮,清理戰場,協同作戰,這樣特殊而成熟的體系讓日軍根本無力抵擋。

帝國海軍中央航母聯合艦隊也抵達仁川港周邊海域,派遣艦載機群對仁川港內的軍艦和駐防部隊實施攻擊,同時也派遣部隊縱深襲擊日軍的空軍基地,遏制日本空軍。

帝國空軍則派遣更具優勢的攻擊機群,低空對日軍的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