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世祖忽必烈棄金中都,在其東北方擇址建設元朝國都——元大都,即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中軸線的劃定,對元大都的規劃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規劃師利用北京什剎海、北海一帶天然湖泊的遼闊水面和絢風光營造這個城市。為了使中軸線不湮沒於湖水之中,元大都的設計師在圓弧狀湖泊的東岸劃出了一條南北與湖泊相切的直線,切點就是今天的後門橋,切線就是今天的中軸線。
明滅元后,改建了元大都,中軸線位置依舊並向南延伸,及至16世紀修築北京外城,終於形成了今日所見的這條彙集著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鼓樓、鐘樓等大型建築的雄偉建築長廊,它以金、紅二色為主調,與青磚灰瓦、綠枝出牆的四合院所營造的安謐,構成強烈的視覺反差,給予人極具震撼的審美感受。
美國建築學家E。N。Bacon坦言:“在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北京整個城市深深沉浸在儀禮、規範和宗教意識之中,現在這些都和我們無關了,雖然如此,它的設計是如此之傑出,這就為今天的城市提供了最豐富的思想寶庫。”
這個城市的營造,遵循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經典《周禮·考工記》提出的原則:“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它透過中軸線與什剎海相切,大膽地將成片天然湖泊引入市區,確定了整個城市的佈局,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又體現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第一次將儒、道兼融於中國都城營造中。
如此沉厚的文化與建築的奇觀所鑄成的美,難以言表。多少次,我登高俯瞰這條軸線,心中湧動著激昂的思緒,總會想起作家老舍的那一篇《想北平》:“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討她老人家喜歡的事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真願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裡,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啊!我不是詩人!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
//
………
02紫禁城關於帝國的回憶(1)
………
TheForbiddenCityTestimonytotheImperialPast
文徐淑卿
圖何經泰·廖偉棠.陳政
寧壽宮西夾道,是由兩面紅色宮牆形成的長長甬道。據說電影《末代皇帝》溥儀學腳踏車一幕就是在這裡拍的。很難想象兩道宮牆能將天空切割得如此美麗,我們好像捲入時間的瀑布般,不斷的被一種奇特的美感經驗洗滌,而且彷彿走在一個已經不存在的過去。
何經泰攝影
在冬風吹起之前,紫禁城外的筒子河邊,一直是我騎腳踏車的必經之處。不論是到後海或是美術館東街的三聯書店,我總是先繞道東華門外,晃晃悠悠的看著角樓和城牆在天際形成雄渾的線條,然後極其奢華地蹬車穿越古代森嚴的午門重地,往西華門行去,這時隔著筒子河的對岸是中山公園,我常在這裡驚奇地聽到公園裡傳來伍佰的《浪人情歌》或黃品源的《你怎麼捨得我難過》,讓我幾疑置身於臺北街頭。
香港詩人也斯回到北京,他對北京許多地方都興味盎然,唯獨表明對紫禁城等和“皇帝”有關的東西不感興趣。一些北京朋友也常有“身為北京人的悲哀”,因為只要外地朋友來,總要奉陪到紫禁城或長城一遊,就像很多傻冒觀光客一樣。不過說也奇怪,紫禁城始終給我非常美好的感受,就像只要騎車遠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