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送走了管亥,丁淮立馬命令快馬通知成廉,馬上攻城。因為管亥的出走,很可能引起了張寶、張梁二兄弟的警覺,二人或者言和,共同禦敵,或者二人已經棄城而逃,廣宗城已然成為一座空城,在丁淮的猜測中後者的成分大一些。
重新回到廣宗城外的官軍大營之後,丁淮才發現,事情並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樣,既不是兩兄弟握手言和,並肩禦敵,也不是兩兄弟均已棄城逃走,另謀生路,而是張寶率軍離開,城內只剩下張梁的三萬大軍。
由於丁淮率軍追擊管亥,對於張寶的離去,成廉並沒有輕舉妄動,因為張寶大軍有兩萬五千人,而且成廉早就聽丁淮說過張寶此人文武雙全,不可小覷,此次出城必有後著,自己貿然追擊很可能會中其埋伏。
並且,在接到丁淮的命令後,成廉思慮再三,並沒有下達攻城的命令,而是命人時刻查探廣宗城的訊息,靜等丁淮回來。成廉之所以沒有下令攻城,而是因為廣宗城的情況與丁淮信中所說的兩種情況均不相符,一旦貿然攻城,反而可能會打草驚蛇,有此可見成廉在丁淮的薰陶下,也逐漸由一名驍勇善戰的猛將向著智勇雙全的大將轉變。
丁淮回到大營之後,聽成廉說明了沒有執行丁淮的立即攻打廣宗城的計劃的理由,不由沉思了好久,心中十分矛盾。畢竟自己的命令是錯誤的,雖然成廉沒有執行自己的命令,從軍法的角度將當罰,但是卻避免了打草驚蛇,從整個戰役的角度來講此舉當獎。
但是,軍令如山,雖然成廉的決定是正確的,但是畢竟沒有服從主公的命令,在當時的時代是為不忠。經過了反覆心理掙扎,丁淮不但沒有處罰成廉,反而大大嘉獎了成廉,不由使得其他將領十分不解。
丁淮笑著對他們解釋道:“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當時我的決定只是考慮到兩種情況,如果廣宗城的情況真如這兩種情況,成廉沒有遵照執行,勢必要軍法處置,但是事情的變化已經出乎了我的預料之外,而成將軍卻能夠隨機應變,並不墨守成規,使我軍免於戰敗之辱,此乃為將者之根本,所以應該給予嘉獎。若是當處局中的成將軍明知執行我的命令會打草驚蛇卻不顧一切去執行,則才能視成將軍為不忠,但是成將軍卻能夠承受可能會被軍法處置的風險作出了最明智的抉擇,是為大勇,如此大忠大勇之人,眾人以為還要處罰否。當然,淮之本意並非要各位將軍在戰場上就不尊號令,是要根據戰場情況隨時修改作戰計劃,隨機應變。”
眾將聽了丁淮的這番言論皆為心服,而丁淮經歷了這次的事情也開始向君主的角色轉變,成功的將王道之術應用到了實際當中。
。
正文 第三十五章 局勢變化
16K 更新時間:2009…9…28 15:33:30 本章字數:3368
張角三兄弟當中,論武力要以張梁為最,但是張梁雖然武藝高強,卻是一個沒有頭腦的武夫,若是在戰場上行軍佈陣,指揮一場戰鬥,張梁還可以做到勇往無懼,綽綽有餘,但是要指揮這樣的一個戰役,張梁似乎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因為對於戰役來說,還需要全域性觀、清醒的頭腦以及善於使用計謀,這些對於張梁來說都是做不到的,所以張梁的失敗在張寶率軍離開之時就已經被確定了。
但是,張梁卻不是這樣認為的,雖然城內只有三萬人馬,廣宗城外卻有六萬官軍,而且這六萬官軍幾乎都可以算得上精兵,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來說,張梁都不佔優勢,但是張梁依然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因為自己佔有城池的優勢。
張梁在張寶走後,抓緊時間修築城池,準備各類守城器具,做好了和丁淮一決高下的準備。
且說,張寶一怒之下率眾離去,與其說是張寶在廣宗爭權之中被張梁打敗,不如說是張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