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應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群中,“20~29歲”這一年齡段的認同程度最高,達到59�0%。他們出生於70、80年代,正是大學擴招的受益者,這一群體中間的大學本科比例遠大於社會其他年齡群體,因此他們更加認為中產階層必須應該接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

表1…11中產階層教育層次認同的年齡差異單位:%高中及以下大專本科碩士及以上沒有限定合計19歲及以下6�428�244�95�115�4100�020~29歲2�421�659�05�511�6100�030~39歲5�729�146�64�713�9100�040~49歲4�926�150�04�514�4100�050~59歲2�326�944�34�621�9100�060歲及以上6�227�541�52�122�8100�0拒絕回答9�19�145�59�127�3100�0

3�教育層次認同的城市差異

調查表明(見表1…12),在認為中產階層主流人群至少應該接受過大學本科教育的人群中,上海市民的認同程度最高,達到58�6%,南京和北京的認同程度也超過了半數,廣州市的認同比例最低,只有40�4%。這說明了,北京、上海和南京的市民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要高於廣州。尤其是,近年來北京、上海的工資水平與其他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眾多青年才俊和紛紛流向北京、上海,這就使得整個城市的市民受教育程度得到快速提高。

表1…12中產階層教育層次認同的城市差異單位:%城市高中及以下大專本科碩士及以上沒有限定合計北京5�022�350�85�016�9100�0上海4�022�258�61�713�6100�0廣州7�026�240�44�022�5100�0武漢2�625�248�27�916�1100�0南京2�632�051�14�59�7100�0

從以上中產階層的社會認同的分析來看,我們發現在經濟、職業和教育三個指標中,人們對經濟條件的認同最為模糊不清,許多人感覺這個標準很難界定。一是因為,經濟指標是連續值,區分月收入5000元和4999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不能說月收入5000元的就是中產階層,而4999元就不是中產階層。二是因為,因為各城市人們的收入標準不一樣,有的甚至差別很大,比如上海、北京城市中高薪的人員比較多,以月收入5000元為標準,肯定算是偏低的,而在南京、武漢這樣的城市,居民的工資收入高薪的很少,一般3000元就被認為是比較好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簡單以一個資料標準很難適用於不同的城市居民。三是因為,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是以夫妻兩人的總體收入來支援的,因此不能說妻子的工資收入低,就不能享受有高薪收入的丈夫而帶來的生活享受,或者說中產階層的生活方式。如此,那麼低收入的妻子算不算中產階層呢?諸如此類困惑,讓社會大眾在回答問卷時,感到難以取捨,最終只好以一種籠統的感覺而來做選擇。

與此相反,人們對中產階層的職業認同和教育認同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幾乎沒有產生太多的疑義。由此可見,當前中國社會大眾對中產階層的職業身份和文化教育層次是有較為固定的印象。這說明了當前社會流動的主要機制還是“學而優則仕”,透過教育來篩選社會精英,使之從普通大眾中凸顯出來,向更高階別的社會階層流動。一個成熟的社會,都有著較為規範的社會流動機制,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與長治久安。

當前中國中產階層規模與分佈

前面,我們從經濟、職業、教育三個單項指標考察了中產階層的社會認同,那麼如果將這三個指標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同時滿足經濟條件